警惕“红头”变“白头”,莫让基层减负成空谈

        “堆积如山的文件,连篇累牍的会议……”已成为困扰基层工作老大难的问题,若不及时遏制,不仅会耗费基层工作者大量精力,还会造成懒政怠政,形成思维定势,工作沿用旧办法,缺少创新思维。随着基层减负工作的纵深推进,文山会海、工作留痕等形式主义得以有效遏制,但个别地区却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工作变形。如:红头文件、纸质记录等“文山”看似瘦了,实则将“数字减负”替换成了“工作减负”,便签、提醒等电子留痕多了;“会海”看似少了,实则大会套小会,层层开会,数量减了,时长却增加了。

        基层减负为何越减越负?究其原因,一是政绩观的错位。某些干部眼睛只往上看,在领导面前干,做领导喜欢看的,只做表面功夫,如一些乡镇为应付迎检督导,要求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对群众进行理论培训,掩盖问题,忽视样本真实性;为应付项目考核,借用农户养殖牛羊来凑数,形式主义屡禁不止。二是工作方法的匮乏。基层工作量大且繁杂。方法不多、能力不强,觉得开会、下文去体现用着顺手,沿用老思路、老方法。三是考核指标一刀切。考核过渡依赖文字、图片和材料记录等台账。部分干部不敢担责,看到别人受到处分,于是处处留痕。工作要记录、活动要拍照,更有甚者为达到考核要求,多套衣服轮着换拍照留痕,伪造虚假材料。

        “红头”变“白头”的种种变形加重了基层负担,让基层持续减负,还需从以下方面发力。

        首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党员干部眼睛应往下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减少会议数量,让干部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和老百姓呆在一起,用更多的精力用来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

        其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创新方法抓落实,在基层工作中深入了解问题,开会分析研判,依靠群体的力量去集思广益,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贴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再次,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基层减负需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将多头督导转变为“一站式考核”,由“一窝蜂”向“一盘棋”转变。将时间、精力还给基层,将真实数据反馈给上级,通过问题找方法,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新的征程已然吹响号角,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需持续发力,只有真正让基层减去负担,才能让基层干部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