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是个老问题,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为基层减负,解决了不少痛点。但也要看到,少数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现了“新变种”,一些基层干部的负担不降反增。
为了贯彻落实“基层减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非正式的通知、非正式的会议,只看数量的督查检查考核,借调基层干部但不考虑评优选先,“非指尖”暨不必要的相关工作,所有需要基层层层上报的相关工作,以做加法的意识来进行工作创新以形成亮点成绩……,我们在落实中央关于为基层减负的精神时,如果故意对上述问题视而不见,那么即便报告、总结写得再好,其实也是在敷衍应付。那么,如何真正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我认为,最关键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但不少工作流程仍然比较繁琐,需要层层审批、层层上报、多头汇报,效率不高。为此,应当全面梳理流程,去除不必要的环节,实行"一次办结"。同时,要善用互联网技术,推行在线办公审批,提升效率。
要健全协同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现在不少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上下衔接不够顺畅。这导致基层经常要重复提供信息、材料,工作量大大增加。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横向联动、纵向对接,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要转变考核方式,摒弃形式主义。当前,不少考核过于注重"痕迹管理",看重台账资料,而对真正的工作实绩关注不够。这助长了形式主义,基层疲于应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减少考核频次,突出工作实效。用好大数据技术,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减少材料报送。
还要调动群众力量,强化社会参与。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群众,老百姓的参与至关重要。应当充分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生力军。通过鼓励群众参与,不仅能减轻基层负担,也能更好地回应群众需求。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抓好“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为基层做好表率。领导干部是否带头为基层减负,直接影响着减负成效。领导应当多下基层指导,而不是督导,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每天要求上报截图、上报总结,这样的领导非但做不出政绩,反而成为基层百姓和干部的负担。
让基层工作回归简单,需要上下联动、多管齐下。要从制度层面完善体制机制,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在工作中转变方式方法,把握"少而精"要义;更要关注人的因素,调动各方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为基层减负"减"出实效,"负"尽全责,焕发基层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