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韩钟陈列传(一)
荀淑(83年~149年),字季和,颍川郡颍阴县人,他是荀况的第十一世孙。荀淑在年少时就行事高洁,博学却不喜欢寻章摘句,因此受到很多庸俗儒生非议,但州郡中都称赞他能识人。
汉安帝时期,荀淑被征召封为郎中,后经两次升任为当涂县长,很快辞职返回家乡。当世的著名贤士李固、李膺等人都视他为宗师。梁太后临朝听政后,发生了日食、地震变异,梁太后诏令公卿大臣举荐贤良方正人才,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荐荀淑参与对策。因当时讥讽权贵,受到大将军梁冀忌恨,被安排出京增补为朗陵侯国相。他处理政事明察善辨,被称赞为“神君”。不久之后,他弃官返回家中,闲居休心养志。每当家中财产增多时,他都用来救济宗族和知心朋友。
149年,荀淑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李膺当时担任尚书,上表朝廷为老师荀淑服丧。荀淑任职的两个县都为他建立了祠堂。荀淑有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当时都很有名声,人们称赞他们为“八龙”。
当初,荀氏原来居住的地方叫做“西豪”,颍阴县令、渤海人苑康认为当年高阳氏有八个有才干的儿子,现在的荀淑也有八个儿子,所以改称其街里为“高阳里”。
荀靖有至高德行,不肯出仕做官,在五十岁时去世,号称为“玄行先生”。
荀淑的哥哥有两个儿子:荀昱字伯条,荀昙字无智。荀昱担任沛国国相,荀昙担任广陵太守,兄弟两都为人正派,疾恶如仇,立志于清除阉宦。那些宦官党羽宾客有在两个郡的,再细微的罪责也肯定被诛杀。荀昱后来和大将军窦武谋划诛灭宦官,和李膺一起被杀,荀昙也遭到终身禁锢。
荀爽字慈明,另一个名字叫做荀谞。他在年幼时就勤奋学习,十二岁就能通晓《春秋》《论语》。太尉杜乔看到后进行称赞说:“他可作为老师。”荀爽于是专门研读经书,喜庆吊祭的事情一概全不参加,朝廷征召任命都不回应。颍川人传扬谚语说:“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166年,太常赵典举荐荀爽为人至孝,他被封为郎中。他对策陈述应当施行的政事说道:
“臣听我的老师说过:‘汉朝为火德,火生于木,木盛于火,所以其大德之首是孝,其卦象在《周易》的《离》卦中。’火德在地为火,在天为日,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到夏天是火王,其精气在天,属于温暖之气,养育万物百木,表现为孝。到冬天就会废弛,其形在地,酷烈之气就会焚烧山林,这属于不孝。所以汉朝制度中要让天下人诵读《孝经》,选拔官吏要举荐孝廉。父母去世要抒发哀思之情,这是孝的表现。现在的公卿大臣和两千石官员,三年丧期不满,就返回位置做官,这大概不能说是推崇孝道称为大德吧?当年的孝文皇帝辛苦谦恭,行事节俭,所以才留下遗诏,用服丧一天代替一月,这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不能成为贯通万世的做法。古今的礼制虽然有减少增加,但为父母服丧的礼仪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是为昭示天下人不能忘记其双亲的。现在的公卿群臣在教化方面受到百姓瞻仰,但在父母丧期却不能奔赴,仁义的施行从上至下始,敦厚的风俗上行下效。《左传》中说:‘丧葬祭祀的礼仪缺失,人臣就会变得鄙薄,背弃死者或忘却生者的行为就会多起来。’曾子说道:‘人不会无缘无故动感情的,如果有,肯定是在双亲去世的时候。’《春秋传》中说道:‘上面人的行为,是百姓模仿的对象。’如果上面官员不敢去做,有百姓去做,就要施加刑罚;如果上面官员去做,百姓也要效仿去做,又要去诛杀谁呢?当年的丞相翟方进,认为自己担任宰相,丝毫不敢逾越礼制。在母亲去世后,三十六天脱掉丧服。礼仪丧事失的根源,是自上而始的。古代父母去世时三年不出家门,这是用来崇尚敦厚风俗,推行教化大道的。既然失掉大道,就要进行纠正,有错就要改正。天下通行的丧制,要恢复原来的礼制。”
黄其军
作于2023年3月24日(古历癸卯年闰二月初三)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