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法自毙看商鞅变法

      近期看战国历史剧,大都对商鞅充满褒奖之词,比如《大秦帝国》中就将商鞅塑造为一个心怀天下、大公无私的政治家,连将他五马分尸的秦惠文王对他也是惺惺相惜,在商鞅行刑前夜亲临大牢,与之促膝长谈,询问其治国难题,而商鞅毫不考虑自身安危,对秦惠文王有问必答,最后秦惠文王对商鞅的惊世才华、高尚情操钦佩得五体投地,欲当即释放、引为上宾,但商鞅为了秦国的政局稳定甘愿赴死,并表示对秦惠文王的治国才干充分认可,自己再无担心秦国未来,可以含笑赴死,整个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感人桥段,颇能催人泪下。

      不过,这却不是真实的历史,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固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商鞅的变法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但是其所采用的措施未必都是合理的,尤其是在提倡以人民为中心的今天,其很多理念是与现代政治观念背道而驰,是要摒弃的。

      首先,从商鞅个人来看,他只是一个杰出的政客,并不是一个称职的政治家。所谓政治家,要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这种理念不会因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而政客有理想抱负,却没有坚定地政治理念,他们从政只是为了成就个人功业,他们会根据外部环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治观点。商鞅在初见秦孝公时大谈帝道,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二次觐见时便大谈王道,发现秦孝公还是不感兴趣;第三次觐见时便大谈霸道,这下对了秦孝公的胃口,于是两人促膝长谈数日,相见恨晚,商鞅遂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开始了变法之路。从这个过程来看,商鞅并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观点随着君主的需要而改变,这一点上他是不如孔子和孟子的,孔孟都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不被诸侯们所接受,但他们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政治观点。因此,孔孟才是真正的政治家,而商鞅只是个政客。从实用性看,政客更能够适应复杂的政治环境,所以他们更能攫取到权力,在短时间内达成政治目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政客没有固定的政治理念,一切只为了成就个人,一旦君主昏庸,政治导向不对,他们就会助纣为虐,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宋朝的大奸臣蔡京就是明证。从商鞅本人来看,秦惠文王登基后,他先是畏罪潜逃至魏国,被魏国拒绝后又是逃到封地举兵反秦,结果被秦兵杀死,他死后秦惠文王仍不解气,将其尸首运至咸阳五马分尸,由此可见商鞅对秦国并没有多少忠诚,秦惠文王对商鞅更是没有丝毫感情,所谓英雄惜英雄完全是“戏说”。商鞅在逃亡的路上产生了一个“作法自毙”的典故,说的是商鞅想住店,但是没有路引证明自己是无罪之人,店家不敢收留他,因为商鞅自己制定连坐法规定,店家收留有罪逃亡之人,一经查出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商鞅不禁感叹“为法之弊一至此哉”。由此可见,商鞅只是想用“法”来统治百姓,他自己却未想遵守,当他创立的“法”妨碍到自己时,他也是持否定态度,他的政治理念也就谈不上多坚定了,政治品格更谈不上高尚了。

        再从个人私德来看,商鞅是一个十足的刻薄寡恩、虚伪狡诈之人,魏国的公子卬曾是他的至交好友,商鞅率军伐魏,公子卬率军迎战。这种情形下,两军对垒,各为其主,拼死厮杀自然无错,但是商鞅却动起了歪心思,他派使者到魏军面见公子卬,大谈二人情谊,并约公子卬到秦军中叙旧,公子卬信以为真,携带酒肉奔赴秦军中,商鞅乘机擒获公子卬,夺其兵符赚开魏军寨门,大破魏军。这一行为,从个人角度看是欺骗朋友,从国家层面上看是不讲外交原则,可见商鞅行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毫无道德底线可言。

        这样的一个政治品格和道德素养都不高的人,他推行的改革即便取得了成效,其负面作用也肯定是不少的。商鞅曾向秦孝公提出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思路。所谓帝道,其实也就是后来汉朝初年推行的黄老之治,就是道法自然、抚民以静,国家尽量不干涉百姓生产生活,让他们顺其自然的发展,这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所谓王道,是一种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提倡君主自身加强道德修养,对百姓施行仁政,使百姓生活富足,加强教化,使群众知礼仪,增强国家凝聚力,这是儒家的治国理念。所谓霸道,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高压政策,让百姓畏惧,从而无条件的服从于君主,这是法家的治国理念。三种指导思想,前面两种都先考虑百姓利益,后一种是从君主立场出发,要实现国家富强,前两种更有万世之利,但需要长时间积累,后一种能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通过严刑峻法让百姓敢怒不敢言,会留下巨大隐患。秦孝公身处乱世,急着摆脱困境,实现富国强兵,显然第三条路更符合其心意,所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在提升君主权力的基础上实现富国强兵,是强化君主,不是服务百姓,从一开始指导思想就有偏差。《史记》中记载,变法之初秦国对变法持异议的人数千,于是商鞅借惩治太子的老师立威,压制了反对声音,新法推进十多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先前的反对者又站出来支持变法,商鞅却依然将他们流放。前者好理解,后者令人费解,但仔细研究一下法家治国思想其实不难理解,法家所推崇的治国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法”“术”“势”,其“法”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其“术”即君主操纵臣下的阴谋,是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其“势”即是威权,要把政府的威权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君主手里,使其变成恐吓的对象,以便压制臣下。在法家看来国家如何治理完全是君主决定的事情,百姓没有发言权,无论好与坏他们都只有被动地接受,不允许发表任何意见。商鞅变法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他的行为正是法家治国手段的体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看其改革内容,在政治上围绕废除世卿世禄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强化君主的权力,构建中央集权式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措施有: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4.推行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这些改革措施削弱了奴隶主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失去了政治权力的保护,他们的经济基础自然也会随之逐渐瓦解,奖励军功使得平民也可以通过战功获得官爵,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推行县制有助于实现国家政令统一,更是成为沿袭至今的政治制度,这些都是有着巨大进步意义的。但是,实行连坐之法,让国家陷入恐怖之中,使群众彼此之间相互猜忌,社会诚信缺失,焚毁诗书更是毁灭文化,造成百姓愚昧,这些都是开始历史倒车的。更为严重的是,作为最大的世卿的君主,其权力在变法中不仅没有丝毫受损,而且还因为其他贵族阶层的权力受限制而更加膨胀,就好比江湖原本有一群高手,他们还能彼此相互监督,现在只剩下一个霸主,一旦他品行不端,那他所带来的破坏力是所有高手加起来都无法比拟的。由于商鞅的制度设计,自秦以后中国君主的权力逐步扩大,他们“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成为中国历史进步的最大阻碍力量之一,其根源自商鞅变法开始。

      在经济上,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废除井田制度有助于打破奴隶主对土地的垄断,在废除其世袭政治权力的基础上进而打破其经济上的世袭,最终造成了奴隶制度瓦解,奖励耕织和经济军功一样,有助于平民通过自身能力获得国家认可,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统一度量衡更是让国家经济制度实现一体化,有助于国家统一,这些都是有划时代进步意义的,但是其重农抑商政策将国家定义为发展小农经济,对国家长久发展是有巨大的束缚的,他的这一构想并不完全是因为生产力局限,其出发点仍然是维护君主权益,因为商人四处流动且有“智”欲,不利于君主掌控,而农民被束缚在田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容易控制,所以在整个封建社会国家都是“重农抑商”,这就是根源,这一国策也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总之,商鞅变法是一场由君主主导、能臣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改革帮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但是,其出发点是为了扩大君主权力,构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长远来看具有巨大的负面效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