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个大染缸,各诸侯国之间龌龊不断,苦了底层民众。民众面对国家战争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被动着贡献和支持,愿不愿意则是另说。春秋和战国同是东周时期的两个时代,两者几乎没有什么间隔,后人认为战国的战火大于多于春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春秋春秋,春去秋来,春天的万物生长,到秋天萧瑟凋零,那个时期的国家亦是如此。周王朝建立初期,天子分封七十一国,之后的天子再度分封,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上百之众,有人说最多有一百四十余,有人说最多有两百余,始终每个定论,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有上百,各方交织兼并征伐。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当然,政治和战场上,这些亲戚关系是没有什么用的,该打还是要打。而齐桓公之所以会在这一年攻打鲁国,也是因为鲁国在前一年干涉齐国内政。
鲁庄公当初之所以能继位,得益于另一个舅舅,即齐襄公。因为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所以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就继位了,那个时候,齐襄公泰国强势,鲁国连问罪齐国的勇气都没有,只是要求齐襄公将杀死鲁桓公的彭生给交出来就算完事。
这件事之后,齐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和平共处的,主要是因为齐襄公和文姜的关系太过亲密,两人在几年之内数次相会,这倒为鲁国提供了发展机会,后来齐襄公公孙无知杀死,而是公孙无知也在不久之后被杀死,齐国处于无君的内乱状态。
鲁庄公和齐国的大夫有过一次短暂的会盟,虽然没有说明会盟的目的,但大概率是为了齐国的内政,公孙无知被杀之后,在鲁国的公子纠和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想回到齐国去继位。鲁庄公自然是支持公子纠的。
所以不久之后,鲁庄公就领兵护卫公子纠回到齐国,但是很不幸的是,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鲁军和齐军在乾时开战。这一战,鲁庄公败得比较惨,几乎是狼狈而逃。等到鲁庄公回到鲁国。齐桓公派鲍叔牙领兵来到鲁国。
目的是让鲁国将公子纠、召忽、管仲交出来,鲁庄公刚吃了一次败仗,自然妥协了,于是公子纠被杀,而召忽自杀,管仲被缚回齐国,并成为齐桓公的得力助手。
鲁庄公这么配合,让齐桓公心里不太舒服,因为没有打一仗,所以第二年的春天,齐桓公决定攻打鲁国。鲁庄公未战心先怯,当初齐国没有国君领导的时候,他输得那么狼狈,如今,有了国君,那军队的战斗力岂不是更强?
就在鲁庄公对这一战发愁的时候,有个名叫曹刿的人进宫和鲁庄公谈了一番。这是曹刿第一次出场,据说他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武王封邦建国的时候,将弟弟曹叔振铎封在曹国,所以就有了曹氏。不过曹刿即便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家族到了春秋时期也已经没落了。
而曹刿在去见鲁庄公之前最多只能算是“士”之阶层,地位低于卿大夫,甚至可能都没有为官。但这并不妨碍曹刿有远见和谋划,他首先就问了鲁庄公“何以战”,即凭借什么来作战。鲁庄公给出了几个答案,曹刿认为鲁庄公已经得到民心,这一战的胜算其实已经无形中提高了不少。
而等到作战的时候,曹刿和鲁庄公同乘一辆车,然后辅助指挥这一仗,包括什么时候击鼓,什么时候进攻,能不能乘胜追击等,曹刿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而这一战最终的结果是,鲁军大败齐师。
经此一战,鲁庄公知道曹刿是有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将其列入卿大夫之列。但是之后的曹刿基本就在战场上消失了,等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十三年后,当时鲁庄公准备到齐国起参观祭祀神社,这是于礼不和的,于是曹刿站出来劝说鲁庄公不要去做这件事,但是鲁庄公还是去了。
其实,西周结束之后,东周的天下共主虽然还是周天子,但是其影响力已经逐渐减弱,而且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礼制规定的很多东西,都被破坏了,也不怪鲁庄公会做如此不合礼仪之事。曹刿的劝谏没有达到效果,也不算是什么大事。
自这件事之后,曹刿就再没有出现在史籍中,曹刿作为异姓卿大夫,其实在鲁国的话语权并不是很大,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家族势力,只能游离于权力的边缘,所以关于他的记载也不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