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王安石为了推动熙宁变法,是“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后人一方认为王安石是大奸大恶之人,一方认为王安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是现代改革的先声,比如青苗法类似于现在的农业银行。可一项改革的成功,不光需要思想,还需要执行和对待不同意见的方法。
说他是拗相公,是说他性格执拗,不懂通权达变,反潮流。随着改革的推进,王安石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过,不拗就不是王安石了,就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变法了。
苏轼出的考试题目是:晋武帝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效果相反为什么呢。就是让考生吐槽专制的人。这惹恼了王安石,王安石够狠,要贬苏轼做个小判官,还是宋神宗改了决定,让苏轼去任杭州太守。
二零二一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