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简单的逻辑学》,还没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把里面的一些理念应用在甚生活中。有时候和同事说话都会不自觉的带上“逻辑上这个是······”,看见同事一番高谈阔论,自己在脑海里对他的话进行解构,有种上帝视角的感觉。我不知道这种状态对不对,不过学了以后,的确是对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以前的自己总是喜欢找大量的信息不断填充自己,不假思索,各种微信公众号只要看到好的,就立马会把这个微信公众号的全部文章看一遍,看到一篇好文章就迫不及待的转发到自己朋友圈,甚至抄下来。现在来看,那个时候自己很多转发朋友圈的文章存在了大量的错误,不光是逻辑也有很多常识、常理性的错误。
再后来有针对的性的选择一些优质的微信公众号看,但是也还是保留了那种好公众号文章一定要全看的思想在其中,当然也的确是做到了。看的过程对内容也有自己的判断,那些是有用、那些有效心中也有自己的判断。但是看下来自己还是没有改变,依旧如此,心中也急躁。那时候的感觉越是没有变化,越是急躁,越是急躁越大量看文章,自己掉入到了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怪圈中,无法自拔。
即如同我之前两篇关于《简单的逻辑学》小读书笔记一样,其实我的本意是读以致用,但是那两片都偏离了我最初的想法。虽然我对读这本书提出逻辑学就是找够了(找到与客观事物有关的信息)、找对了(确认信息与客观事物的正确联系)、想对了(客观事实在形成的主观判断)、说清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说出来别人能听懂,他认不认同是另外一回事),四个小观点,但是我自己却只能够将前面两个小观点融会贯通与读以致用相衔接,比较找资料、找对的资料谁不会。
在今天早晨6点15醒来和睡神搏斗起床的时候,我在使用我的早起方法的时候,突然脑海中窜过一道光,明白了所谓的相对了、说清了不过如此。
1.想对了(客观事实在形成的主观判断)
虽然说是客观事物形成的主观判断,但是这种说法太过拗口,改成与主动我们自己发生联系。从找信息开始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我们自己再通过自己的思考筛选了信息。难道工作就到此结束了?当然不是,我们还需要主动的与自己发生联系。
有个小段子,说的是,世界上的事只有两种,我的事和管我屁事。当然这只是玩笑,就从自己的角度而言,世界上的事情应该是分为,自己的事和未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事情。而想对了就是让未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事进行联系,当然我们自己可以选择是否与它们发生联系。其中的“对了”是与自己发生联系事情的正确关系,还是很拗口,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
叙利亚难民问题,与我们自己而言风马不相牛,似乎很难与这件事情联系起来,我们能做什么?捐钱,对不起我手头拮据;我们能说什么?反战,好像这不是我们说的算的;我们能思考什么?风险,风险无处不在,需要合理避险,这个可以有。
想对了是与事情主动发生联系后,产生主观判断,能够支撑我们进到下一步做对了。如果说我们产生的主观判断没有办法让我们去做、去实现那么很遗憾的说,对不起我们想错了。
2.说清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说出来别人能听懂,他认不认同是另外一回事)
这里用词失当了,不是说清了,而是做对了。既然我们与事物能够发生联系,并且想对了,那么是不是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必须要做点什么,不然我们前面的工作都白费了。做什么事情、怎么做事情、怎么做对事情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自认我现在还没有办法驾驭他。
不过我现在有一个思维,还是在2016年2月我调换部门以后养成的,不怕做事,就怕做事自己学不到东西。想想以前自己在生产部门天天都是那些事情做了5年,可以做在第1年就做成舒适区了,后面我用1年的经验用了5年。但是调换部门以后我每天接触大量不同事情技术口、设备口、发改经信工信科技口的事情,各种事情。我1年的事情学到的东西比我在生产部门5年学到的东西都多。
这里我要说一个采铜提出的“半衰期概念”,就是做事要做正收益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读一本有用的书,那就是正收益(可能看完后不会有很大的兴奋度)长半衰期,持续时间会很长(因为我们会满满的用书中的例子,然后再深化记忆);同样读一本小说或者说玩游戏同样也是正收益(这种正收益很大,尤其是看到精彩部分、打游戏打赢了),但是它的半衰期很短,几天后,甚至几个小时候这种感觉就没有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看完一本全部的网络小说以后,瞬间的心理感觉是怎么样的,大多数可能是看完以后有一些空空的,但是没过多久就好了。
现在每天我养成了记日记、记工作日记两种日记的习惯,在今天的工作日里面我记入了如下几条之一:
(1)行车(起重机)验收,现场发现问题太多,公司自己本身没有预验收的流程,导致特检院方面未能一次通过。——这个事情本身我和是有联系的,当然资料也有收集,但是我想,自己本职的很多工作,其实可以模块化,形成一套通用的东西,进行使用。模块化就像以一些思维方式一样,可以套用比如5W2H,PDCA等等,只需要先画一些时间,后面就能用的很广泛。
(2)下午会议共用笔记本无法和投用链接,我在笔记本上看按键上的显示,找切换。最后另外一位同事,找到了切换,那个按键没有显示全黑的,所以我找不到。——当时旁边的同时告诉了我在笔记本上能够切换,但是认为既然能够切换应该会有指示。我陷入了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在现有的条件框架内找答案和方法,以及一些通用设备按键上的标识。
如果说读以致用《简单的逻辑学》给我的其实是什么,那就是对于我们即将联系的事情,我们多找到相关信息,并且筛选主要和重要的真实信息,这样能够帮助我们还原事实。然后在脑海中将我们与这件事情进行联系,而联系的结果是我们能够落到实处,或者说联系的结果能够对我们认知结构、切实行为产生影响,最后才是实现影响或者完成影响的跨界跃迁。
文/四季道
我自己的100天的读书笔记计划,去芜存菁,把书读成可以用、可以操作、能够操作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