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说:“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在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初读这段话,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独处状态。
过去,我虽常独自在家,看似处于独处空间,实则算不上真正的独处。那时,手机成了我生活的中心,刷抖音短视频、逛淘宝、浏览小红书、追肥皂剧,还要兼顾微信社交。即便身体封闭在家,大脑却被这些娱乐活动填得满满当当,与外界时刻保持着活跃的链接。
而最近,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刷短视频的频率,电视也鲜少打开,转而把时间花在看书、看电影,或是去公园散步上。这种独处方式让我发生了不少改变。此前,我的大脑仿佛被各种杂乱念头侵占,常常记忆混乱、丢三落四,比如手里拿着手机还四处寻找,下楼后又怀疑自己是否关门。如今,我的心态变得平和、安静了许多。
不过,新的独处方式也带来了新问题。相比短视频带来的高频刺激,阅读文字时,大脑容易感到困乏,即便内容引人入胜,也难免生出一丝倦意。但我发现,看书和看电影让我愈发沉静,对生活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受《当下的力量》启发,我尝试专注当下。吃饭时,感受米粒的饱满,品味食物在口中的滋味;洗碗时,努力沉浸其中。尽管还无法完全做到心无旁骛,但相比从前,已有了很大进步。能有一半的时间专注于手头之事,对我而言,就是成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