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论语》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谈到“中庸”的一篇。

在上文学习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谈到了孔子去见南子,相传南子品行不端,有淫乱成分。子路就很不高兴,冲撞了孔子,无法理解老师的行为。

孔子被气的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让上天厌弃我吧!”

对于推行周礼的孔子,对名声肯定特别注重,看到子路如此莽撞无理,也不免被气得有些慌乱呀。

孔子把中庸命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就连孔子都说自己一辈子都没见过合乎中庸的人。

中庸其实很好理解,但却很难做到!通俗点来说就是,对世事都要保持适当的力度,不过分执着,凡事把握住事物适当的那个“度”,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追求对立中的统一。

接下来这章是雍也篇的最后一章,子贡问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又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那这个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是有仁德的人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呀,这是圣了!就连尧、舜大概都很难做到呢。

至于仁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凡事都能从实际事情这样去做,推己及人,可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想做一个仁者,并不仅仅是帮助别人,给别人很多粮食,而是懂得从根本去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去引导他人,这个境界就特别高了,不容易做到。

儒家核心标准就是“仁”,是一切美好的道德行为的总和,博大而精深,但是只要立志于道,即便是普通人也能接近“仁”的境界。

按照孔子一贯的回答,是不会轻易说具不具备“仁德”,这里孔子并没有直接去诉说子贡,而是用婉转的语气跟他说,要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身边的事情,照顾好身边的人,可谓是同样“仁”的途径了。

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自然有义务有责任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成全别人就是在成全自己,服务人民就是在奉献社会。

所以,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凡事要心怀爱意,懂得成全别人。

可见,达到“仁”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一切就让我们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吧!




两大福利:

福利一,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