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自恋的我
自恋是天性,比自恨站得住脚。有不自信的绝对没有不自恋的。自恋是原罪,没治。--冯小刚。自恋一词来自于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山林女神爱上了美少年那西斯,却被他拒绝。女神憔悴而死,化为山谷间的回声。报复女神闻知此事后,惩罚那西斯与自己水中的倒影相恋。自此,那西斯每天思念水中的倒影,茶饭不思,憔悴落水而死, 变成了水仙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于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自恋是一种借着成功的经验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被珍惜、被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其实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认可。自恋也是一种包含自信的积极态度,对个人的发展有有利的一面。正常的自恋是健康的,过度的自恋会带来行为上的夸张,导致自满、自负、自我或自私,会损害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最新研究,我国独生子女有自恋倾向,这种自恋应该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关注自己身上的自恋,把它限制在合理、正常的范围内,成为我们努力争取成功的动力,而不是阻碍。自恋的人一般都认为自己是个重要人物,总是非理性的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需要被人持续的赞美。没有赞美,自恋型人格的人就无法快乐生活。他们过度自我、夸大,对别人缺乏同情心,总是认为自己将获得无止境的成功、权力、荣誉,认为自己生在世上就享有一种特权,听到赞美之词就沾沾自喜,否则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他们很少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比如故事中的菲菲嫉妒洁洁的画作获奖及得到同学们的关注,所以故意出言打击好友。因此,在人际关系上,自恋的人总会时时出现各种情绪困扰,比如抑郁、烦恼等,并伴有失眠、头痛等生理症状。自恋人格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孩提时期,因为缺乏父母真心的关爱,形成了下面两种行为。第一是为了获得认可和关注,变得具有表演特质。父母并没有给他提供安全感,对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顾,孩子的内心深受伤害,但同时还得尝试在缺乏关爱的情形下生存。导致的结果就是通过表演操控父母及他人。伪装,得到他们渴望的东西,于是变得自私、无情,成为一个操控高手。第二,在过分宠溺的环境下成长。他们从未因自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引发负面的评论,从而成长为超级小孩儿。他们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认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无上的,非常自我。自恋者自我中心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的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调整可采用下面的方法:1、解除自我中心观;(讨人厌嫌人格特征1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2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对别人指手画脚3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2、学会爱别人;自恋型的爱就像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3、掌握真本领。练好内功,增加才能。
小故事《品酒师的称赞》讲述,朋友邀请一位了不起的鉴赏家,就是一位品酒师来家里品酒。第一次,他拿了一瓶古老的有价值的酒。鉴赏家品尝后却保持沉默,没有说任何话,甚至不说它是好的。朋友觉得受到了伤害,然后又拿出一种非常粗糙的普通的酒。鉴赏家品尝一下说,“非常非常好、很好”。这位收藏家朋友被搞糊涂了,于是就问品酒师,我给你最稀有、最名贵的酒,你保持沉默;但对这种普通的酒,一点都不名贵、粗糙的酒,你却说“非常非常好!”鉴赏家说,“对第一种酒,没有人需要说什么,它本身已经说明,但对第二种,必须有人赞扬它,不然它会受挫。”
思考:不同的人对这个小故事呢,会有不同的理解,那对我的启发就是,我本具足,勿需他人肯定赞赏来支持支撑自己;倘若我本亏损就是心理能量不足时,需要他人认可、肯定、赞赏。这种需要对自己是雪中送碳,借以补充其自身能量。这是一种隐喻,借物喻人。就是说如果我本亏损(心理能量不足)的话,非常需要他人的认可、肯定、赞赏来弥补自身的亏损。
第四节自虐的我
幻想出来的痛苦一样可以伤人。--海涅。 自虐就是折磨自己。那些总是顺从别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这些“老实人和老好人”很少得罪人,当别人提些要求时,哪怕是无理的,为了避免因为自己不同意而触动别人,也总是表现得很配合。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自虐和自残有很大的不同,自虐包含自残,一般目的性很强,比如为了挽救失去的感情割腕自杀,自杀是自残的最极端境界。青少年居多,自虐是心理不平衡的状态。因为对自己不认同,惩罚自己,获得精神上的发泄和释放。自虐倾向的人比较孤僻、内向、人际交往差。故事中小女孩的妈妈特别能干和强势,在很大的公司担任管理。爸爸脾气温和、软弱,妈妈对小孩挑剔、指责、强迫和压制,她从来没有享受过母性的温情和关爱。妈妈看不起软弱的爸爸,对他失望不满。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小艾聪明、成绩好,但是脾气暴躁、不耐烦。后来老师发现她的手腕有伤痕,她说是用刀片划的,开始有点疼,后来觉得挺爽的,也挺痛快的。小孩的行为就是一种自虐及随之产生的自伤。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说母亲过于强势,父亲软弱,家庭角色严重失调。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导致情感上的缺失,觉得自己只剩下一个空壳,没有存在感。小艾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否定和指责中,逐渐将母亲对自己的消极负性评价内化,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不接纳自己,内心的自尊感极低,经常内疚、自责。2、表达性较差,无法宣泄愤怒。小艾长期处于被母亲否定和打压之下,无法(也不会)表达自我的意见和看法,他内心积压了大量的负面情绪能量,到了青春期找一个突破口加以释放。 当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如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虐、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3、个性不完善。如自我要求极高、挫折容忍度低。又如具有攻击性格、任性、易冲动,喜欢控制他人;如缺乏自信、不善处理自己的问题和情绪的人;问题解决能力不足,遇事容易逃避,或者过度敏感易受外在环境暗示,这些人都比较容易出现自虐以及自我伤害的行为。那么要怎样去摆脱自虐心理呢?1、学会拒绝和表达愤怒。如,总是被欺负的老好人,只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利,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没有成就感而自卑自怨的状况了。2、减少自责,摆脱不必要的责任。很多自虐的人都把别人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如果能放下过多的责任,不和自己过不去,自虐就会很快好转。3、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努力消除内心自我消极评价,逐步建立积极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提高自尊水平,学会接纳自己,放低要求,多与人沟通,同时多参加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
《被拍卖的小提琴》,为什么有人肯花1000美元买一把破旧的、曾经五毛钱都没人买的小提琴?因为它已经被调准了音,能够弹出优美的乐曲,也就是说它的价值体现出来了。犹太人认为一个人也像一把小提琴,你的心态好比琴弦,调整好了心态,别人就不会轻视你的价值。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体现自己的价值才是根本。
第五节 完美的我
我能坚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质。---法朗士或许我们都希望自己在每个方面都达到最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达到完美,没有永恒不变的所谓的完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日新月异,青少年内心矛盾冲突越发强烈。青春期孩子本身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都就很大,当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或应对时,各种心理问题就开始出现。 我们在追求学业成功的过程中,长期处于身心疲劳、精神紧张、压力繁重的状态中,心理健康也受到损害,严重的情况还会诱发一些过度追求完美的偏执性人格障碍及强迫倾向。这种现象也同很多家长大有关系,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去发展。希望孩子有很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殊不知,这种过分严格的要求会误导孩子从小就陷入完美主义中,做事谨小慎微,事事都想要做到最好。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强迫行为出现,如反复洗手,锁门等。强迫症多发病于青少年,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种强迫思维,平均发病年龄9至12岁。儿童早期和青春早期是两个高发的年龄段。故事中初三的男生的谈吐正常,上初中后就出现各种怪异的行为,老觉得自己会忘带课本,出门前整理好几次书包并确认。他越紧张,越想重复相同的动作和念头,直到自己被自己折磨的筋疲力尽为止。当他有意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好不容易把一种奇怪的行为控制住时,另一种奇怪的行为又会出现。一般情况下,对某一事物,比如说锁门,实施一遍两遍检查比较正常,不会对行为者产生困扰。但这种行为一旦被某一事件触痛,强烈地打乱行为者的思维平衡与情绪状态,使其心中的失落感、挫败感迅速增强,安全感丧失。当事者就会片面夸大消极因素的作用,并深刻印在脑海里。每做一件事情,首先在脑海里出现消极的、不安全的、怀疑的想法,做事时就会担心、忧虑,反反复复,明知毫无意义却克制不了。 越想抑制负性思维越强烈,这就是强迫的过程。其形成的原因通常与与三个因素有关:1.高标准、严要求的父母。一个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个性息息相关,比较固执的父母容易培养出有强迫个性的孩子。父母不知道变通,一根筋,孩子受其耳濡目染后,容易钻牛角尖,苛求自己,强迫自己非要达到某个目标。2.外在竞争压力大。学业压力持续较大;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任务加重,处境困难,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而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可能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了强迫行为。3.个性固执、敏感、多疑。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高,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成绩优秀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出现强迫想法、念头行为,按部就班,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守一定的规则就感到不安,遇事犹豫不决,常推辞或者避免做出决定,但对别人做事又很不放心,常具有不安全感、殚精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妥当,唯恐疏忽和差错。
那么有强迫的倾向,该怎样自我调节?1.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也就是森田疗法。首先我们要遵循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自讨苦吃。我们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内在的自然规律,比如情绪和杂念,它本身就有一套从发生到消退的自然规律。你接受他,遵循它,它很快就会走完自己的过程而结束。所以不理会他,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将不会影响你很快就消失了。反之,你越去注意它,和它辩论、斗争,最后就会被它束缚缠绕。2.转移注意力,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关注自己喜欢做的,就没有精力去关注别的,转移注意力需要一种自然的状态,不能刻意的转移。3.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容易患上强迫症的同学一般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导致不完美,认同现在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小故事〈大师的学生〉: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放着全新的乐谱,超高难度。他们感觉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被消磨殆尽,已经三个月了。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中,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克死,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难上两倍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儿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越发感到不安、沮丧和气馁。三个月后,学生再也忍不住,向钢琴大师提出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第一份乐谱交给学生,用坚定的眼神望着他,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讶异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仍然学生出现高水平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程度”,教授级钢琴大师缓缓地说着。 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回首,细细检视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歇止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这个故事中,大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如果学生是你,你会怎样反应?可能我们和故事中的学生一样疑惑有情绪,练习的过程似乎备受煎熬,感到不安、沮丧和气馁。直到最后,教授揭开谜底,才恍然大悟。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和唐太宗《帝范》、严羽《沧浪诗话》相关句子表达意思一样。如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只能得到下等的)。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向上等的学习,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向中等的学习,只能达到下等水平。指学习的目标必须定得高。)这些古语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以“更高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意外发挥不好,也会取得一定成绩。如果只是追求过得去,则稍微遇到一些意外,就可能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