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两篇儒家课程,里面都提到了“国”、“天下”。第一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那么,“治国”和“平天下”,有什么区别?
首先,是地理位置上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是诸侯国,是齐、鲁、燕、韩、赵、魏、秦这些诸侯国,他们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当然“天下”是周天子的天下。秦汉之后,中国处于统一的时期更长,这个时候的“国”肯定是中国,当然具体是指他们所处的历史朝代,比如唐、宋。因为这个时候依然没有明确的“中国”这个概念。这个时候的“天下”包含了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或者部落,比如匈奴、比如吐蕃。这时候的“平天下”就是要稳定周边形势,如果周边小国或部落有问题,他就兴兵讨伐,必须使他们臣服,不敢来捣乱。总之还是有区域划分。
其次,应该是文化领域和信仰的不同。大儒学家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第二篇)。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里的“亡国”是政权移交,改个国号而已。这里的“亡天下”则是我们所理解的民族国家的沦亡。记得在讲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顾炎武想把“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思想灌输给每一个明朝人。明朝在这方面做的也是相当好。而在查资料时发现,以前在改换朝代时,都是汉族人替代汉族人,所以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明末由李自成在长安建立的农民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则是“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是文化的全面改变。
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两篇中的“天下”,意义还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