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童年的那些趣事
1:丁香花过敏了
医院里设有一个幼儿园,所有的孩子分小班、中班、大班,和普通的幼儿园一样的设施。
旁边就是服务社,也就是现在的大一点社区小卖店或者小型的超市,日常用品都在这里可以买到
记得我妈跟我讲,幼儿园的院子里种着几棵丁香树,盛开的时候满院子飘香。
妈是内科的护士长,工作非常的忙,总是最后一个来接我。
有一天阿姨看我不高兴,小朋友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就给我摘了一束丁香花放在手里捧着闻,我就自己在院子里玩,眼巴巴的望着大门守望者即将到来的妈妈。不知道几点,妈急急忙忙过来接我啦。一看我低着头,不像往日扑向妈妈的怀里,喊我小名也不吱声。我一抬头满脸红肿,眼睛都没了,妈急忙抱我去医院扎针,确定是丁香花过敏症。待我大了一点,妈就嘱咐我,一定不要接近丁香花。
从那时候就知道,我是个过敏体质,遗传了我爸的基因。爸酒精过敏,喝点白酒皮肤起红疹。所以我这辈子都不喝白酒,其他酒量也很差。
2:难忘的电影院
医院每周都在俱乐部放映电影,供全员观看。门口会放一小块黑板,上面写着本周的电影预告。
医院行政部门负责的电影院,配备了放映员。休养员和家属也都可以观看。爸妈的科室也是发电影票的,为了避免人多拥挤。一张小长条的电影票类似公交车的票,家里孩子老人可以结伴一起看电影。
有的时候遇上喜欢的电影没有那么多的票,我们就自己带个小木凳,跟着有电影票的熟人后面,看看检票的叔叔认不认识?混进去,在后排站着,等闭灯了人都坐好了,就坐在过道上观看。
电影放映了一段,就会有人因各种原因离场,那时没有传呼机、手机啥的,也有人在门口喊人。我们就有空位做上正坐。我这种小影迷都有经验了。
那时候,都是播放现代样板戏,还有经典的战争电影,多数是国产影片,也还有苏联、美国、朝鲜等国进口电影,都是带字幕的或者是配音的,一般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我还记得片头是那个五角星,周围一圈闪闪的。
上学以后,不少地方的孩子都愿意跟我们大院的男孩子玩,经常可以混进去看场电影。
到了夏天,电影院旁边有个篮球场,可以在那个场地播放露天电影,就不受场地的限制,谁都可看了。大院的孩子们单纯,跟谁都很友好的,经常带着同学看电影。不过,就得费一番周折,得有一张票,还得找个认识检票的叔叔,介绍人过来说一下,这是谁谁家的孩子,然后再可以带进去一个同学。
因为看多了样板戏,我开始喜欢跟着唱,爸妈就很支持,给我买了一本样板戏的简谱合集,厚厚的,包含所有样板戏经典的选段。这本合集陪了我很多年,我经常在做完作业以后,捧着这本样板戏合集,坐在自己的小院里,唱着一段段,让后再看电影跟着演员学唱。
可想而知,我是逢样板戏必看的,不知道看了多少场次。要是有现在孩子们受教育的条件,我也早就学声乐或者是戏曲了。
那时候小学的音乐课开始教简谱,小小的年纪因为这个电影院,成就了一个艺术少年的启蒙教育。这样的童年经历,实在太享受了。
3:医院的新年晚会
爸妈在不同的科室,爸爸是外科主任,妈妈是内科的护士长。
医院分几个所,爸经常被称为某所长,妈就被称为某护士长。
每年年底的时候,院里都组织新年联欢晚会,就在俱乐部__也就是电影院演出。
那时候,一年一度的联欢会是我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可以看到每个单位的漂亮阿姨和帅气的叔叔,用现在的话就是看帅哥美女的见面会,当然,我们都得叫阿姨和叔叔了。
不管哪个年代,多大的人儿,我也都是颜值控的。我就记住了唱歌好听的漂亮阿姨,因为每年都有新兵、护士的新面孔,在新年音乐会上就一饱眼福的,可谓是我们大院的春节联欢晚会了。
我记得上小学以后,就经常参加演出了。爸妈的科室的节目里,都会有家属孩子参加演出,一般都是科室的大合唱,就是那种歌曲大联唱,前面配有诗歌朗诵,非常有气势!我经常就站在第一排参加朗诵。演出结束,会投票评选出优秀节目。
俱乐部的气氛非常的热情洋溢,这种演出是不允许外部人员观看的,因为场地有限,偶尔开演以后也会有休养员站在后面一排观看。
演出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就会在下面议论,这是谁家的孩子啦,朗诵的好不好啦,谁唱的好听啦等等,孩子们大小高矮都不齐,穿上一年中最好看的新衣服,盛装出席,挺庄重的参加。
因为这样的大院,孩子和家长都互相认识,关系相对于地方,就特别的融洽了。上学以后,孩子们在地方的学校,也能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演出结束的第二天,我就会磨着妈妈,去找唱歌的阿姨要演唱的歌谱,用娱乐琴弹出来,学唱着。那些漂亮阿姨,也会被我记住,从小就知道谁好看,谁气质特别好,是哪个城市的女兵。
我现在都记得一首歌,名字叫《红色话务兵》,歌词"我们是红色的话务兵,头戴耳机手拿话筒"…
在我眼里,穿军装的阿姨叔叔们,是世界上最漂亮帅气的男人和女人。
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仅在战场上,在后勤医院里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