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马不停蹄,每一份努力都有意义。
本科毕业,我参加了一场面试。重庆市的事业单位,办公室文员。
听闻简历能够通过的都是重庆各高校的佼佼者,我不免有些沾沾自喜。
从学校坐了一个小时地铁到面试的地方,一进候场室,我就傻眼了。
候场室的男生个个西装革履,女生衬衣、一步裙,低头看看自己身上这套自以为比较成熟的小裙子,怎么看都觉得自己像是来服务的。
从着装上,我就输了气场。
上午的笔试结束后,候场室热闹起来。
大家客气得聊天,“你是哪个学校的?什么专业?”
“我看下你的简历,学习学习”,实际上都在打听着对手的实力。
我忙着整理桌子上的材料,旁边的小A感叹一句,“听说面试的大部分都是211,985高校选的”。
我朝她笑笑,看到了她手上拿的简历,重庆某二本院校,礼貌性地回了一句“也不一定只看学校”,心中默默排除了一个竞争对手。
面试安排在了下午,管招聘的主管说“”中午带你们去食堂吃饭,单位伙食还是很好的。
一大早就出门的我早就饥肠辘辘了,听闻招聘单位有饭吃,心里一阵欣喜。
食堂是自助式的,我像平时吃饭一样,先把所有的菜大概看了一下,然后拿盘子装了我喜欢的,等到要找位置时,看到小A朝我招手。
一个桌子六个人,围着主管的位置早就坐满了。
我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听着中间那桌的面试者跟主管聊文案策划聊得热火朝天。
为了掩饰自己的傻气,我只能低头使劲吃饭。
这顿饭,主管是来考察面试者的,中间那桌的面试者是来展现自己的,而我是来吃饭的。
下午的面试分小组进行,我和小A分在一组。
流利地背完准备好的自我介绍后,我就开启了傻笑模式。
分享实习经验,小A给公司做过文案策划,做过广告,发表过小说,在电视台实习过,似乎大学的每一年都有明确的规划,跟她一比,我那点学生干部经验根本不值得一提。
聊单位的宣传工作,小A从单位性质出发,侃侃而谈,一看就是精心准备过。而我,在前一天晚上才百度了一下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只能在面试官看向我时不好意思地笑笑“我目前还没有什么想法”。
那场面试我打了个满盘皆输,后知后觉地发现,学校里的优异成绩远远不够。
以前我常常抱怨,有些公司一工作就要实习经验,天天呆在学校,哪有机会接触社会。
那时候才意识到,面试这种能力,原本就该从大一开始修炼。
在学习之余,就应该有意识地积攒职场看重的能力,为自己攒下一份有竞争力的简历。
四年时间,足以百炼成钢。
学生时代最害怕面试和当众发言,犹记得大一参加学生会竞选时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
我把这都归功于我是文科生,逻辑性比较差。
上课时看完电影,老师会让大家起来谈谈看法,我总是低着头躲在后面,看到别的同学发言,目光如炬,自信从容,也心生羡慕。
研究生阶段,我开始刻意锻炼自己在公众面前的说话能力,每一次回答问题,我都当成是一次面试。
有些事情,越是害怕,越是要去做,现在糊弄,以后迟早要还。
不知道说什么,就多看点书,脑子里有东西,面试就会自信很多。
说话没有逻辑性,就提前想好,在心里不断背诵,语速放慢,想好再说。
时间长了,自己好像真的有了那么一点进步。
临近毕业,我参加了很多场面试,不再莽莽撞撞,每一场都精心准备,当然,悟到的也越来越多。
比如,面试装不一定是白衬衣、黑裙子,有些小设计的套装反而能让面试官印象深刻。
一套适合自己,能衬出气场的衣服能带给我足够的自信。
比如,面试更像是一场约会。
走进面试场,我不再努力回想自己背好的文案,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面试官的反应上,及时回馈。
提前构思好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不罗列奖项,而是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期待。
我不再轻易地惧怕那些顶着名校光环的面试者,大家出现在同一个考场,说明实力相当。
当然,对那些没有学历加持的面试者我也不掉以轻心,他们能站在这里,才是真正有过人的本领。
研究生毕业,我幸运地进入一所高校。
回头看,我走的每一步,都不知不觉地有用了。
那样懵懂的年纪,因为一次面试,开始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付出努力。
镜子前的自己,磨去了毛躁和扭捏,人的成长,如此润物细无声。
二十多岁的年纪,因为这些成长,我更加喜欢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