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俄国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是19世纪文坛上耀眼的明星,跟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齐名。
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高尔基认为:
“就艺术表现力来说,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亚可以同他媲美。”
鲁迅也曾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伟大的审问者”。
他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对社会矛盾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创作的《罪与罚》《赌徒》和《白痴》等长篇小说,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都为许多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可是,这样一个天才作家,为何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而且嗜赌如命?
今天,让我们走进陀思妥耶夫斯基困苦悲惨和命运多舛的一生。
出生贫困,爱上文学写作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俄国莫斯科。父亲是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他是次子。
全家人挤在医院旁边,仅有两居室的小房子里。贫困、病痛、罪犯、流浪汉和疯人院,是这个环境的主题。
陀氏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他9岁得了癫痫病,之后伴随一生。
陀氏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军医,也许是因为战争和困苦的生存环境,消磨了父亲的仁爱之心。他性格忧郁、脾气暴躁,对子女非常严厉,陀氏4岁就被要求学习拉丁文。
好在母亲玛利亚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她性格温柔,对子女们宽容、仁慈。她非常喜欢阅读小说,而且很有音乐天赋。
应该说:母亲是陀氏的启蒙老师,他一直对母亲充满了崇敬之情。
陀氏从小就是一个孤独、不合群的人,童年时曾发生过一件事,使他变得更加孤独。
有一天,小陀氏正在玩耍,忽然听到花园里传来一阵叫喊声。他看到一个衣服被撕碎,全身沾满泥巴和鲜血的小女孩,正脸色苍白地躺在地上。原来是一个流浪汉强奸了这个未成年的小姑娘。
从那时起,小陀氏眼中天真无邪的世界破碎了。这一年,陀氏变得更加孤独、不合群。
1837年,陀氏的母亲玛利亚因肺病离世,几个孩子被送到了亲戚家里。
第二年,17岁的陀氏和哥哥被送到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就读。尽管他和哥哥都热爱文学,但在父亲眼里,搞文学是既没有出息,又没有出路。
但陀氏非常热爱文学,尤其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在学校里,他每天除了上文化课,还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了巴尔扎克、霍夫曼、雨果和歌德等大量名家的著作。
他的阅读范围之广,令同学们感到吃惊。他依然独来独往,不善与人交流。
陀氏孤僻的性格,加上他喜欢阅读,思想变得老成持重,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母亲去世的第二年,陀氏的父亲因激怒了手下的农奴,被农奴们联合起来打死了。
原来,父亲经常在醉酒后鞭打农奴,甚至强迫农奴的女儿与他同居,令他们忍无可忍。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受到苦难如影随形,再次引发了癫痫病。后来这个病折磨他一生,也成了他许多小说人物的标志。
1841年,陀氏成为工程兵准尉。他在部队里待了四年,染上了轻狂、挥霍的习气。后来从部队退役后,于1845年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穷人》。
这部小说发表后,他声名鹊起。自此,成为名震文坛的作家。
时任《彼得堡文集》杂志主编说:“又一个果戈理出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也称他是“俄罗斯文学的天才”。
正当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潜心搞创作时,突如其来的不幸,让他措手不及,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1849年,陀氏结识了以彼得拉舍夫斯基为首的激进革命青年小组某些成员。当年4月,陀氏在小组一次集会上,朗读了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一封信》。
一周后,他被逮捕。在长达八个月的审讯后,军事法庭宣布判处陀氏死刑。
就在12月22日清晨,陀氏与其他被判死刑的小组成员一起,就要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然而,就在那天早上,他的命运被改写了。
苦难的土壤,成为创作的源泉
1849年12月22日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其他囚犯一样,被蒙面绑在柱子上,准备执行枪决。
当时,牧师拿着十字架,要跟囚犯们与世间做最后的亲吻,陀氏也在静静地等待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然而,就在士兵瞄准犯人时,一名军官赶到了现场,宣读了沙皇的赦免令。这个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才免于死刑的处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命保住了,但被剥夺了公民权,发配到西伯利亚,开始了长达4年苦役和6年的流放生涯。
这,也许是比死刑更残酷的折磨。
在服苦役期间,陀氏与罪犯为伍。见识了更多的生活阴暗面,癫痫病也发作得更加频繁。
而且,那里到处都是跳蚤和蟑螂。囚犯们随时带着镣铐,看守们经常无缘无故地把犯人们打得皮开肉绽。
如果普通人经受了这些苦难,或许会痛不欲生,对社会滋生怨恨。
但对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却是一所了解底层人民和苦难生活的学校,并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4年苦役期满后,陀氏在西伯利亚开始了6年的流放生涯,他被编入某部队第七营当兵。
期间,他把自己的苦役生涯,都写进了小说《死屋手记》中,并完成了小说的部分创作。
有人说,苦难是垫脚石,它能让我们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
经历了10年西伯利亚的苦难生活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得到了重塑,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新的基石。
重新回到彼得堡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从天才少年,变成了落魄的中年大叔。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开始步入新的轨道。
1861年,陀氏开始在杂志上连载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篇小说既是宣告他的回归,又是一个天才作家历经磨难之后,重振旗鼓的励志故事。
他还在哥哥创办的杂志《时报》上,积极讨论社会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1862年《时报》杂志因涉及敏感问题被迫停刊。两年后,哥哥因病去世,并留下了巨额债务。
这期间,他的妻子也去世了。
中年丧妻,亲人离世。重重打击犹如一张诡异的大网,将他笼罩其中,肆意蹂躏。
面对生活的重创,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动为兄长承担起偿还债务的责任,并抚养哥哥的孩子。
为了快速还清债务,不善理财的陀氏迷上了赌博。
然而,十赌九输,赌博再次让他债台高筑。
当时,陀氏并未从赌博的刺激中清醒过来。相反他嗜赌如命,不得不靠拼命写作,来偿还巨额赌债。
他后来创作的小说《赌徒》,就是以他在赌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的。
当年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知名作家的小说稿酬,都是一印张500卢布(1卢布相当于人民币100元)。
而陀氏的稿酬只有一印张150卢布,最高才300卢布,远低于其他作家,原因就是因为他急于用稿费来偿还赌债。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俄国导报》的主编向他伸出了援手,他曾经跟陀氏主编的杂志发生过激烈论战。但他非常欣赏陀氏的才华,主动为陀氏的下一部作品,预支了稿酬1000卢布。
与此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时,他跟大多数青年一样,崇尚西方的自由主义。
但经过与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和农奴接触后,陀氏意识到,之前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幻想,实在是过于美好和不切实际。
促使他思想转变的,与他10岁时跟农奴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分不开。
前面提到,陀氏的父亲被农奴们打死。但在陀氏的作品中,却充满对农奴的同情和慈悲。
原来,他10岁那年在森林里玩耍时,突然听到有人喊“狼来了”,他吓得号啕大哭。
当时正在犁地的一位老农夫,赶紧跑过来。用沾满泥土的手指在他身上画十字,一直微笑着安慰他,直到他停止哭泣。
老农夫的言行使陀氏懂得:
这个农民的心灵充满着深厚而又文明的人类情感,这种情感,令人感到温暖,更令人肃然起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对这些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作家,对底层人民的悲悯和仁厚之心。
夫唱妇随,写下传世巨著
作家大都情感丰富,情史颇多,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例外。
他在年轻时有过两段仓促的感情,第一次是他参加彼得堡评论家举办的文学聚会中,认识了评论家妻子阿芙多季娅。
在他眼里,“天下再没有比她更漂亮的女人”。虽然她已婚,但陀氏依然对其非常迷恋。不过,两人结婚不久后,妻子就得病去世了。
第二段恋情,是一个比他小20岁的性感少女。这段感情,更主要的是满足彼此的情欲和征服对方。
他本人也坦言,在征服与施虐的关系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跟第二任妻子安娜的感情和婚姻,使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并相继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长篇小说《罪与罚》《赌徒》和《白痴》。
这三部作品,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实现了华丽转身,奠定了他在文坛不容忽视的地位。
三年完成三部作品,而且都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其中的一半功劳,都来自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
当时,陀氏为了还赌债,给出版社写连载小说。在最拮据的时候,他甚至典当家里的首饰和衣物,跑到欧洲度假,以躲避债务。
那时他不仅有债务危机,癫痫病还时常发作,他不得不主动找出版社沟通出版事宜。
黑心的出版社老板,此时趁机跟他签订了一个霸王合同,仅以3000卢布的价格,就购买了他三卷本全集的版权。
而那时陀氏急需用钱,根本没有细看合同的条款。
其中有一条是:
必须在1866年11月1日前交出一部长篇新作,否则将被追缴高额违约金。如果到12月1日不能如期交稿,他全部著作的版权,将永久归出版商所有。
当时陀氏正在创作42万字的《罪与罚》。这样的长篇巨作,一般作家都不可能在一年内完成,何况还要再创作一篇新的长篇小说。
但是,如果不履行合同,他就要面临牢狱之灾,作品版权还要归对方所有。
在这个危机关头,一个年仅18岁的姑娘出现了。她就是后来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任妻子安娜。
安娜容貌一般,家境一般,却是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她非常欣赏和崇拜陀氏,主动答应无偿为他担任速记员。
那段时间,两人配合默契,陀思妥耶夫斯基口述,安娜采用速记的方式。仅用26天,就完成了著名的小说《赌徒》,躲过了违约危机。
当年11月3日,陀氏第一次登门拜访安娜的母亲。11月8日,他向安娜求婚,两人于第二年2月举行了婚礼。
此后1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出惊人的创作力。他连续创作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几部长篇小说,包括《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这期间,安娜不仅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他无私的帮助,还给他生儿育女。如果丈夫的癫痫病发作,安娜耐心地安慰他,以消除他内心的痛苦和沉重的负罪感。
安娜在婚姻中甘愿牺牲自我,始终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她的偶像、她的上帝,“乐意终身向他膜拜”。
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夫妻俩还一起筹措了出版事业,自行印刷和装订出版了3500本《群魔》,从中获利4000卢布。
187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彻底戒掉了赌瘾。此时,他已经50岁。
之后的几年,他一边创作《少年》和《作家日记》,一边给杂志投稿。
1876年,陀氏打算写一部“关于现代的父与子”的小说,这部小说就是他一生最后的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
经过两年的构思,1878年底,他才开始正式创作。
这一年,他的小儿子阿廖沙得病去世了,他伤心欲绝。于是,他将主人公命名为阿廖沙。
陀氏计划将《卡拉马佐夫兄弟》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以卡拉马佐夫这个“偶合家庭”为主,下部则以阿廖沙的堕落与救赎为主。
然而,命运给陀翁开了一个玩笑。他还未来得及完成这部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巨著,就突然去世了。
1881年2月9日晚上,陀翁的笔不慎掉到了书橱底下。他在搬动书橱找笔时,因用力过猛,导致了肺部动脉出血。
一代天才,就这样突然离世,享年59岁。
写在最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受尽了生活的苦难和病痛的折磨。但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从未怨天尤人。
他一度误入歧途染上赌博的恶习,但从未泯灭良知;
为了生计和还账,他曾应付出版商而匆忙赶稿,却从未粗制滥造;
在面对俄国革命的问题,他虽然有些迟疑,但从未放弃过人道主义的信念。
他始终是一位关心社会、洞察人性的作家,是一位有良知、接地气的好作家。
他的作品在挖掘人性的深度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创造的“复调式”小说写法,影响了后世许多人。
如果说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青藏高原,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珠穆朗玛峰。他就是文学的塔尖,文学的巅峰。
他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必将世代流传、经久不衰,成为永远的经典。
作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