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5
今天写作业,有一道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的题不会做了,我讲了一遍。孩子还是不太明白:“妈妈,可我就不那么想。”
“所以你换个方法试试。你看,如果在这画出一个直角,是不是就能看出它比直角大还是小了?……”
我说着说着,他开始捂耳朵——明显的烦躁。
他这个动作也是我的“扳机点”——我觉得他有时很固执,有时遇到困难就心烦……一想到这些,我更想纠正他。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忍不住开始讲道理。
今天觉察到那样做没用:“我看到你好像很心烦,是这道题让你心烦,还是我给你讲题让你心烦。”
孩子沉默不语。
“如果是我讲题让你心烦,你告诉我,我就不讲了,我们想别的办法。”
“你讲题让我心烦。”
果然。
“那好吧,这道题先这样,我先不讲了。”
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看书,眼睛盯着字,却在反思自己:
1.他觉得他的方法对,我觉得我的方法好,如果说孩子固执,那我俩没什么区别呀。
2.其实我很不擅长讲数学题,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对方又理解不了的时候,我更容易着急、心烦。这些,都会从语气中传递给孩子。
3.一会和孩子聊聊这些,让孩子正确看待学习中的困难——不是因为自己不聪明,有不会的是正常的,所以才需要练习和学习。
想到这些,我的情绪平稳许多,开始能看进书了。
这时,二哈宝走进来:“妈妈,我想了,就别在这件事上纠结了,明天我早点去班级,再问问同学吧。”
哇!
我真是很惊讶,很佩服眼前的这个小朋友。
“儿子,这个不纠结真是太棒了,是呀!就像妈妈之前和你说过,我不擅长讲数学题,讲题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真高兴现在你又想到了一个新办法。”
孩子也咧着小嘴乐了。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又一起研究了一会,我也不确定他能理解多少,但是尊重他的想法,明天再去问问同学。
不在情绪上纠结,真是好赞!•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