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有人说,孩子不出声,必定在作妖。事实证明,这句话有问题。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有他想做的事,他和成年人一样,也需要空间,安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不,昨天老二就好一段时间没有发声,按照常理,他必定在作妖,事实不是这样的。他在看书,在做笔记。看到孩子做的笔记,我很震惊。他在研究我都不敢想的“波粒二象性”。而且做到思维导图有模有样,讲的头头是道。我很好奇,也很佩服,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能精准找出书中相关的词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描绘出来,确实不容易。但是,二宝做到了,孩子做到了。那么,我就要反思了。
是孩子不好吗?当然不是,更多时候是成人不能释怀。惯性思维告诉我们,孩子认真的做寒假作业才是正事,读写算才是正事,听话,做爸爸妈妈眼中的乖宝宝是正事。但凡有不符合成人意愿的行为都是瞎折腾,都是会被排斥的、会被打压的。到头来还说,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不像某某家的孩子,有多好有多好,一句话,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不好。看了孩子的作品,还敢再说孩子不好吗?不一定,不好的或许是成人。
孩子就得按照成人给的地图去做吗?答案肯定的,我们说社会之所以能进步,主要是下一代人不听上一代人的。如果孩子按照成人给的地图原原本本地去做,那他最多只是重复成人的生活轨迹,把成人走过的路再走了一遍。如果这样的话,对孩子有啥意义呢,太不公平了吧!
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那就应该让他顺着自己的节奏成长,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否则,就如同我们在种植葫芦是,给小葫芦套上各种模具,长成的葫芦个个古灵精怪,但他却不是葫芦该有的样子。同理,我们如果这样引导孩子,从现象看,孩子很优秀,但是,内心怎么想只要他自己知道。他如果选择做成人喜欢的样子,很可能就会失去自我,也有可能会得“空心病”,孩子都病态了我们还敢再坚持吗?显然不应该。
成长不应该是成长的是吗?事实上,从儿童行为来看,错的不一定是孩子,更何况,在儿童眼中不只有对与错这么简单。就如成人以为孩子在破坏玩具,而孩子却是在探究其中的奥妙,这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只有成人随着孩子的成长节奏成长,能多一把尺子来量孩子的行为,多一个视角期待孩子成长,多一些宽容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就会还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孩子。而这样的家长视角的却需要培养,家长需要学习,需要成长。
成人不要局限于我只是为你好的思维模式里,要有能力提供协助,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