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会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总想尽快把情况搞清楚,不知道上哪能找个明白人“点拨”一下。其实,没有人天生是什么本领的高手,只是比别人更用心罢了。
例如我们在日常决策中,进行过多少实事求是的深入调研?有过多少面向发展的推演?有没有辩证的分析决策对象的危与机?有没有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没有与组织发展战略进行价值观对标?在处理矛盾和员工诉求时,有多少是感情用事,或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决策?有没有老老实实践行群众路线,多听听大家的心声?毛主席围绕实际形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调研,从他的工作方法中,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主席的一部重要报告。文风上不讲套话、不讲客气话,直奔主题。开篇没有一句统领全文的引言简介,而是直接摆出七大问题,紧接着摆出十四项建议。标题即观点,突出、鲜明、清爽、犀利,针锋相对。“农民问题的严重性”、“组织起来”、“一切权力归农会”、“糟得很和好得很”、“所谓过分的问题”、“所谓痞子运动”“革命先锋”,以上都是当时当地盛行的观点,严重影响判断与决策的。调研报告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找准问题,找出对策。
反观自己的日常写作,开篇废话太多,说半天都不知道要讲什么,读的人一点继续下去的兴趣都没有了。写调研报告绝不是编课件材料,非必要绝不可面面俱到,写得大而全。如果是“系统性”地写,里面必有很多“公理类”、“科普类”内容,会严重稀释报告的含金量,弱化重点。这就是“文章不著半句空”的道理,不灌水。
如何把事情搞清楚?让调研落到实处,让观点逼近真相?《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出以下启发。
眼前有难
一是说“眼前”的时效性、紧迫性。要重点面向当前广泛关注的、需要近期决策的命题。这样的命题所有读者思想一直处于思考中、预热中,急需有精度高、有内涵、有深度、有质量的观点出来拨云见日。二是说“有难”的问题导向,要是真问题。写文章如果仅是为了“读”,就会降低其生命力。文章更重要的是能引发思考、推动执行、促进转变。恐怕只有直面问题、直抵人心的文风,才能起到如此雪中送炭、雷霆万钧的效果。
脚下有根
一是说要实事求是地调研,绝不能空想。即便是有基层实践经验,也不可妄断,时过境迁,老方子不见得能治新病。二是说要原汁原味反应声音。毛主席的文章中,大量使用了引号,表明这是老百姓的原话,也就是只搬运不加工。甚至在标题中,大量用引号,这是对错误观点的直接披露,不偷换概念,也不打马虎眼。这样的文风,感觉不是他一个人在发声,而是一大群人在发声。三是对现象背后的规律和逻辑有准确把握,即分析与研究。既要体现理论的科学,还要符合调研成果实际,确保观点有理有据有节。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假如把文中所有“别人”说的话删掉,那几乎就不剩什么,很难成文了。而这些大量的观点,突出的、接地气的原话,如此准确地用在文中,足见作者调查的功力。很难想象的是,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当年,把这么多原话记下来得多么用心。
心中有数
一是对调研形势心中有数。做调研写报告究竟是为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当前的整体形势如何?如果不进行干涉,会走向什么方位?二是对调研任务心中有数。调研要解决那几个问题和争论?哪几个问题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会起到纲举目张、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三是对斗争方案心中有数。调研是为了形成报告,报告是为了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是为了实现斗争。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调查方式、对象、人数、注意事项等都做了总结,强调“纲目要事先准备,调查人按纲目发问”。
肩上有责
一是要替被调查人发声。能够切实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人所想,诉人所需,真正问计于民。此篇中“十四事”即群众的典型做法,如“过细检查一遍”,“看究竟是什么样”。二是表现出强大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为群众的创举正名,敢于向反对的声音做斗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向伟人学习,向伟人致敬!
(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