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路遥,虽然学术界对路遥的作品有一定的质疑,但正如路遥说的,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但这似乎又是一种以读者喜欢的方式和要求去进行创作的原则,但这个原则似乎并不符合最好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原则,就像五六十年代那个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时候,文学却成了宣传的工具,最终偏离了艺术审美的初衷,表现在今天的结果是,那时期文学作品普遍没有在艺术成就上获得突破,而仅仅具有一定文化和文献价值。
路遥有两部作品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本是中篇小说《人生》,一部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我看来,虽然《平凡的世界》是发表于八十年代中期,而《人生》发表于八十年代初期,但在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两部小说,路遥在几年之后的《平凡的世界》不但没有超越自己的成名作《人生》,反而还有了一定的退步。
在我们阅读《人生》的时候,看到了路遥笔下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变化,城市对于农村的冲击,农村生活对于城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倾向,现代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冲突,现代爱情和传统爱情的矛盾冲突,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艺术审美过程。
在这冲突和矛盾的背景下,高加林的叛逆和追求,他人生的磨难和拼搏奋斗的过程,他与刘巧珍之间的爱情悲剧,在这种历史巨变的过程中,构成了我们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美学思考,从而形成了路遥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读完《人生》我们对高加林命运,以及刘巧珍的婚姻产生了激烈的冲撞感。
我们再回到《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孙少平的爱情因为命运的无常而不得不被我们接受,孙少安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爱情,最终因为田润叶表现出的那种伟大的母性特征,而完成在道德上的升华,在这里道德高于爱情,掩盖了因为身份问题造成的爱情冲突本身。
如果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读者都应该知道,冲突是文学艺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平凡的世界》里,没了爱情的冲突,农民的苦难也被作者漠视,取而代之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化和赞扬,书中多次出现的权利美化,对领导的赞美和神圣化,对权力干预的美化,从而使整部作品缺少了对苦难根源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反思和追问。
有人说小说写美好的事不对吗?在这里我仅仅是以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如果以把文学作为宣传的角度去理解,那当然没什么过错,但在文学艺术的角度去看作品,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没有表现深度的冲突矛盾,自然就不能算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站在宣传的角度,这当然是一部具有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的作品,但这些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站在文学审美的角度,我们看几十年的文学史,文学作品一直朝着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继续的寻求深化,是由过去故事化到人物的性格,然后走向人物心灵世界的这样一个过程,《人生》显然是成功的,虽然是一部中篇,虽短小但却很精悍,这部中篇小说充分的通过高加林的心灵世界窥探,让我们看到其背后的那种社会背景冲突和文化冲突,到了《平凡的世界》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个理想化的人,似乎是被路遥树立起了一个个完美的形象,而非《人生》里高加林那般虽然不是完美的人,但恰恰不完美才显得有点人性味,有点现实感、形象化真实的人。
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似乎把高加林分成两个人,一个孙少安,一个孙少平,因为高加林本身的矛盾主要冲突就在这里,一个对土地的情感,一个对理想的向往,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路遥在这本书里,选择了分离,于是就出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一个留守土地,一个勇于追求理想。
不管是你处在任何的位置,你都可以尽情的移情到他们两种人的任何一个角色里,矛盾被化解了,自然反思和追问也就没有了,就像于丹和陈果他们的心灵鸡汤一样,与雾霾和解,与黑暗和解,自然就没有追问,雾霾来自哪里?黑暗来自哪里?这带来的即是艺术价值的消失,扁平化的人物给予我们的审美信息就会显得过于匮乏。
我们通过美学意义上去理解,就如德国美学家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我在之前文章曾经提起过灌输说教的弊端,通过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我们可以理解高加林这样的文学艺术形象,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读者充分参与,从而激发读者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行为,而在一种高大全的艺术形象里,就变成了一种不自然的灌输和说教,就如作者亲自告诉你,请学习他们吧,你看他们过得多好,他们的人生多么的顺利!
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浓厚的道德意识,如果把《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冲突作为影响几百年的文学艺术美学,那这种冲突显然在《平凡的世界》里被道德掩盖,我们看到田润叶的伟大,并不是她争取到了爱情,而是她展示了母性的一面,勇于承担起了向前的悲剧人生,孙少平和田晓霞的跨阶层爱情矛盾,也被一场大水给悄无声息化解,留给读者的也仅仅是同情和惋惜的眼泪,农民的诸多问题,也靠田福军这样一位伟大的“父母官”轻而易举的解决。
我们生活需要美好,但美好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当文学作品如心灵鸡汤那样与雾霾和解,与黑暗和解,那创造美好生活动力也必将被这种看似美好但却本质消极的东西给瓦解,因此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是悲剧,这并不代表现实就是悲剧,而是作家充分挖掘现实中潜在的不美好的东西,并告诉我们,从而激起更多人去改变它们,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