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每一样事物都以自己的独特性而存在。花有花的娇羞,树有树的风情,海有海的辽阔,山有山的品格。早有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遗传基因的巨大差异处,还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信念系统有很大关系。所谓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是解释和支持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对很多人来说,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何帆大局观里有篇文章《人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极端宗教组织声称,在某一年的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据说到了这一天,虔诚的信徒们会被一架从天而降的飞碟接走,而地球上的其他人将被毁灭。有很多信徒相信这一预言,他们把工作、家庭、财产都放弃了,就等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到了这一年12月20日的午夜,什么都没有发生。风在树梢,月在中天,连飞碟的影子都看不到。他们一直等到凌晨2点,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谎言彻底破产了,怎么收场?凌晨4点45分,这个极端宗教组织的领导人,一位叫科琪的女士,向信徒们发表了讲话。她说,正是因为她和她的信徒们的虔诚,感动了上帝,世界因此被救赎了。信徒们会相信这一番扯淡的话吗?他们信了。在这之前,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相信科琪的教义就够了,在这之后,他们开始拉着街上的行人,告诉大家,是他们拯救了世界,要求别人也参加这个宗教组织。
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人们不仅会编造各种谎言欺骗同类,还会编造各种借口欺骗自己。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最不能接受认知失调,也就是事实和我们的信念不一致。于是,当事实和我们的信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信念。这种自我辩护机制维系着我们的自信、自尊和社会认同。
比如有些老人花高价买了不靠谱的保健品。你如果跟老人说保健品不科学你不应该买,老人肯定不乐意,因为这就等于承认自己犯了愚蠢的错误,一辈子省吃俭用攒的钱居然就这样被骗了。所以老人常常就会产生一个幻觉:保健品其实是有疗效的,问题在于现代科学不够发达、无法理解这么高级的疗效。
再比如说你有个朋友烟瘾特别大,你劝他戒烟,他会告诉你有很多百岁老人一直抽烟都没事儿。这其实也是认知失调。他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可是聪明人怎么能服从烟瘾呢?于是他就产生了幻觉:我就是那个怎么抽烟都没事儿的人。这个幻觉不一定是错的,但科学事实是抽烟而长寿的人非常罕见 —— 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罕见的人,这就是幻觉。
如果不知道认知失调的原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有这种幻觉式的逻辑。这正是“非理性”的特征:当一个人处于非理性状态的时候,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非理性的 —— 要不就不叫“非理性”了 —— 但是旁观者很容易看出来。 另外,我们平时观察世界,并不像科学家一样以事实为根据、根据事实产生观点 —— 我们是像律师一样,先有观点,再用新的事实去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确认偏误”。
比如说,如果我相信哪个国家是中国的敌人,那不管这个国家干什么事儿,我就都可能认为它是不怀好意。甚至哪怕一个新闻是这个国家对中国友好的举动,我也能把它解读成验证了我的观点。
那我们信念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获得的。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某些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例如,父母说要提放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认定是因为他嫉妒我升迁比他快。
怎样避免自我辩护给我们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呢?从自己来说,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犯错误的不都是他们,很可能是我们自己。圣经上讲:“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呢?”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达尔文经常寻找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每次当他遇到一个似乎与进化论相悖的证据时,他都会记下来并试图弄明白这一事实的合理性。不幸的是,很少有人能自觉地像达尔文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