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好的教育是消极的。即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的规律,无为而治。
在卢梭看来,孩子2-12岁之间是理性的睡眠期,不能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不能进行知识教育。这时的教育主要应该集中于身体训练,和感官训练,让儿童劳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动。这个时间段,长肌肉就是长脑子。孩子会在玩乐及锻炼中进行观察,记忆甚至推理。一旦他的感觉活跃起来,他就可以获得同他体力想适应的辨识力。他的身体愈健壮,他就变的愈加聪明和富有判断力。
“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10岁地时候长得身高5尺,也不愿他有什么判断力。”
“最初几年地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并不是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而在于防止它掉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如果你能采取自己不教,也不让别人去教,如果你的学生能够健康而富有活力地长至12岁,即使他这时还分不清楚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也没有关系。这时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开启;由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和不良地习惯,因此他身上不会有什么抵消你的教育成果。他在你的手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也就是说,若是你开头什么也不教,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消极教育和自然成长”,这样的观点对于我们这个讲求“少年立大志”,“不输在起跑线”的教育文化来说,或许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不过现今社会上“少年老成”和“成人巨婴”的现象或许就与我们教育中漠视和扼杀童年有关。
有人认为,只要柏拉图地《理想国》和卢梭地《爱弥儿》存在,那么,即使是其他所有的教育文献都消失了,教育学的理论和现实也不会受到影响。从我今年看的20多本市面上热销的育儿书来看,很多书的核心观点都与此书相仿或延伸。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市面上各种名目的育儿书籍,反复看并学习透这一本《爱弥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