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历来被成为天人之学
包罗的范围非常之广
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
从一餐一饮到日月运行
表达着人与自然的互动
易经的上经三十卦始于乾坤终于坎离
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恒终于既济到未济
作为四书五经之首
虽然只有区区四千多字
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伏羲画卦开始
大概经历了周文王修订
到孔子集大成
定稿的时间跨度经历了四千余年
周易的易古来有三种解释
第一层是变易
用佛教的三法印来讲
对应于诸法无常
第二个易是不易
即诸法无我
第三个易是简易
即寂静涅槃
任何的事务都处于变化中
真正的常就是无常
大道虽无形因为不生不灭
所以是不易的
人通常习惯上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所以大道至简
让大家回归到简易
简约过生活 简约度日
古人讲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
得象而忘言 得意而忘象
易学所描述通常使用形象来比喻
阐明背后的道理
明理了理以后就不必陷入比喻的形象中
所以要回归到简易
那个易不是简单
而是要得“意”忘“形”
我们的思想都是从某种事物体出发
易在让你懂得背后的道理
而不是让我们究于这个词语言语之下
禅宗提出不立文字
像佛经中《大藏经》是文字最多
却提出不立文字
就是不希望人们掉入文字窠臼之中
周易的历史离我们比较遥远
如果死钻文字的话就会出现很多误解
中国文字发展有许多音义形转
如果不能回归最初造字的意义
难免会产生许多错误
如“学”字在甲骨文中
上面是两只“手”下面“爻”
说明启蒙就是从爻相开始的
下面还有的一个“子”就是童蒙的意思
孔子有言志于学
一般的理解是孔子15岁开始立志做学问
不过按当时时俗15岁已经做父亲
15岁才开始做学问有点迟了
从“学”的本义来讲
周易中以九为阳 以六为阴
九加六正好是十五
即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所体悟之后
才对于“学”能够入门
“学”能有所“见”即为“觉”
所以学问的目的是觉自己而觉他人
由觉外而觉内
正如讲“梅花易”时所提出的观梅法
这里的“梅”不是指梅花的象
而是外界的万事万物
以此体察里面的天机
以外在的东西而内化出自己的本有
所以由“觉”外而“觉”内
明白了“觉”然后就是“习”
“习”字上面是小鸟练飞之象
下面那部分有人说是“日”
即天天勤练
下面那部分有人说是“自”
即回归“自性”而有所成
由此由“学”而“觉”进入“习”
你就会懂得“生”
包括“生活”和“生命”
所以我们一入学就叫“学生”
而不是让我们“学死”
周易分为象 数 理 占四部分
所谓象就是观察自然的时候象征的符号
如64卦的符号都是“象”
有“象以定数”之说
数是由象作为线索推考数据背后的本质
有“数以正象”
所谓理就是以象数剖析万物的规律
小到一花一木 大到星辰日月
这就是主宰者理应
所谓占就是由象数理来判断吉凶悔吝
比方看病的时候身体表现的不适
就是病相 即谓“相”
医生进行检查
查出来的各种数据就是“数”
再去印证是否某种病的规律 即为“理”
最后确定这个病的严重程序
是否可调即为“占”
象是由天体的变化而来
数理上看到的天理的象采集数据
通过数据校正信息并验证是否合适
所以占必有象
没有象占无法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