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于永正老师的这节课是1986年上的,那时候的我,也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成为一名老师,跟着于老师来学习这节课怎么来上,来感受低年级的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操作?怎么设计?最大的关注点是什么?
一、关注生字教学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汉字的关键阶段,于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来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生字教学。
我们先来看“狐假虎威”这个词语中,“假”的意思,于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最开始的回答是: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这样的答案明显不是假的真正意思,于老师这样回答:“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读完这句话之后,就明白了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
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于老师又带领着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到了验证。
这里理解“假”这个字的意思,首先是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次通过查字典来验证。这两个途径,就告诉给学生,如何理解字义。
在解决这个生字意思的过程当中,就彰显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信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当中,就一定能够用到这种理解字义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还不够,在理解下面的一个词语当中,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方法。
于老师带着孩子们理解“管理”这个词语的意思。
首先让孩子们找到管理这个词语,在课本的哪句话当中。
然后又问班级的张明同学是干什么的?学生肯定回答张明是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接下来于老师又问孩子们的家长是干什么的?
有孩子说到了自己的妈妈是会计,还有孩子说到了自己的爸爸是交通警察,还有孩子说自己的爸爸在路灯管理所。
孩子们根据自己家长的职业,用管理分别说了一句话。
管理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如果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孩子们不能接受。于老师就从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管理这个词语的运用,让每一个孩子都掌握了,也就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那么这样下来,理解词义的三种方法,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把这一学科的工具性质落实在课堂当中,于老师就给我们起了最好的榜样作用。
我想这应该是于老师这节课,最能够传递给我们的功能作用吧。
二、关注如何把书读好
把书读好,首先就是要求把书读流畅有感情。
那么如何做到,我们看一看于老师的这节课。
学生在读这篇文章,3~6小节的时候,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骨碌、扯、蒙三个词语。
无疑,这三个词是文章中的生词,那么什么意思?怎么理解?余老师让学生做动作来呈现。
老师选择了一个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表演,自己在一旁读:“狡猾的狐狸眼睛骨碌一转。”
这时候,再来问骨碌的意思,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在理解扯的时候,老师做了一个拉的动作。
那么扯着嗓子的扯,需要拉什么呢?
通过老师的演示,孩子们就明白了,是把声音拉长的意思。
这时候,老师的范读,就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老师用自己的读,让学生明白了,最后一个“我”字要拉得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
老师的范读,再加上鼓励性评价,把课堂上学生的读带到了一个高潮阶段,每个学生都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那种感觉就是一个一个学生,都变成了那只聪明机智的小狐狸。
从于老师的这节课中这样的读,我深切感受到,老师的范读,在语文课堂上是多么重要。不仅是孩子们的语速的引领,更重要的是语气和神态,表情的引领,让孩子们能够达到教材中场景还原的状态,那才是最好的读。
三、借用肢体语言,还原当时情景
高万同老师说:“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在于老师的这节课中,我的理解就是,借用肢体语言,还原当时情景。
于老师在课堂上请了5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其他的小朋友就是现场的导演。
学生读课文,讲台上的5位小朋友根据读的内容,呈现课文中的情景。
怎么走,怎么拉,怎么看,怎么说,都得到了,极好的呈现。
看了这个表演,文章中的一些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一下子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最后孩子们把文章又读了一遍,那么对这些场景中的词语,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想一想我自己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对于这些场景性也有过,也借用肢体语言,也就是把他们演一演。
这时候,看到于老师的做法,我明白自己欠缺的,是没有带孩子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文章的情感。
读不好,那么就肯定演不好,这是于老师告诉给我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关注读,读出感情,才能够再现情景。
总结语
孩子们是天生的表演家,于老师用他的课堂,用他的幽默,用他的智慧,告诉我了这一点。
通过表演,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在语言的渲染下,抽象的语言活了起来,这样一活,孩子们的思维就得到了启发,语文课堂也就完成了任务。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关注生字词的理解,关注课文的朗读,关注情景的再现,只有实现了这些关注,才能够完成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