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Hotel on the Corner of Bitter and Sweet
。。ISBN: 9787532172481
。。内容简介。。
美国西雅图,唐人街与日本城交界处,有一座关闭三十六年之久的古旧建筑,狭窄的双扇门上写着“巴拿马旅馆”。四十多年前,这座旅馆曾见证了亨利一生最好的和最坏的时光。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旅馆重新开业,人们意外发现地 下室里藏有三十七个日裔家庭的行李。偶然经过旅馆的老亨利发现,行李中竟然有他熟悉的旧物——一把绘有锦鲤的日式纸伞。尘封多时的记忆瞬间被唤醒:碎裂的老唱片、飘落的樱花、残酷的集中营,还有一个忽然离去的女孩。这么多年,他从未真正忘怀那个女孩。
四十四年了,她在哪里?她是否也在等着他?
。。作者简介。。
杰米•福特(Jamie Ford),美国著名华裔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时光小旅馆》是其长篇小说处女作,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二战期间一段真实历史,2009年一经出版,就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逾两年之久,狂揽60多个图书荣誉和奖项,迄今为止已畅销整整10年,世界范围内销量超过200万册。目前已被改编成舞台剧,另有改编音乐剧和电影正在筹备中。
。。精彩短评。。
# 一段固执宅门老爷劈手砍断的自家少爷不被家国情怀允许的异族恋曲! 惠子跟埃塞尔莫名让我想起了大卫科波菲尔的朵拉与艾格尼丝,以及振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对于,亨利是不是渣男,我也有点儿迷惑,对于这段跨越四十多年的感情到底值不值得,我持保留态度,毕竟十二三岁的初恋确实美好,但也确实有些难以刻骨铭心!只是在家国情怀乱世背景,以及父辈浓重的爱国情之下,硬生生被牺牲掉了,着实让人扼腕痛心!埃塞尔有没有绿茶,我也不知道,但内心深处觉得也并不简单,全本最爱的是奥斯卡,然后是谢尔登与萨曼莎,这个爱尔兰姑娘,真是让我爱了,爱了!
# 你要珍惜的是你所拥有的,而不要总惦记着你错失的,日子才能朝前过下去。
# 读到最后有一种《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感觉,止步于时间和种族代际纠纷的爱情,能在若干年后再次遇见真是美好。对各种矛盾的描写很全面,对感情的描写纯真浪漫。
# 人生总是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最终你念念不忘的东西,最终会来到你的身边,哪怕它不那么完美。
# 希望可以拍成电影
# 大概看了一下简介,我以为讲的是亨利和埃塞尔以前的故事,但是却是亨利和另外一个女孩子——惠子,我当时的内心其实是有点拒绝的,我想如果我是埃塞尔,我其实内心是很难受的,因为他的心里装了另外一个女孩,但是看到后面就知道了,这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这不是简单的治愈、温情的故事,里面还包含了那个年代里,日本和中国严峻的战争下的中国、日本和美国混血的孩子,无法确定自己是谁,属于哪一方,而在这样难以确定“身份”的情况下,惠子作为有日本的血统,就惨遭亨利父亲的拒绝,从而亨利和惠子的爱情推迟了整整40多年。
全文中特别喜欢这一段
“他从儿子手中拿过速写本,翻动纸页。里面到处都夹着樱花花瓣,陈旧,干枯,棕色,易脆。曾经的万般鲜活与生动,如今只留这些许片段。”
这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泰坦尼克号》里Rose在重回泰坦尼克号时,看到她一件件首饰和用品。亨利也是重回巴拿马旅馆找寻关于惠子的物品,看到这段我跟亨利一样,内心真的非常激动,更多的是感慨。尘封多年的爱情逐渐唤醒,最后的结局真的是太喜欢了!并没有明确两个人在一起了,我想这是最好的,因为两个人在晚年终于相遇了,我想此时此刻相遇胜过了一切!突然想起《情书》里的“你好吗?”
真的好适合拍电影!
# “那个你念念不忘的人,其实也从未忘记过你”这是封面上的一段话,读起来暖心又浪漫,还有一丝遗憾的意味,使人浮想联翩。
这本书讲述了在“珍珠港事件”时期,两位亚洲孩子在一所全白人私立学校相遇并相爱的故事,他们从小便生活在美国,男孩亨利来自中国,女孩惠子来自日本。
那个时期的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对日本人有着强烈的敌意,甚至是愤恨,包括来自中国的亨利的父亲,因为在那个年月下,东北三省也同时在遭受着日本的袭击,所以,不免牵扯到在美的日本人和日裔美国人。
而来自中国的亨利也因为和日本人难以分辨的亚洲脸,被学校的同学们欺负。后来他遇到了和他“一样的人”日本女孩惠子,他们惺惺相惜,尊重彼此,从最要好的朋友逐步发展成相爱的人。
他们所处的年代和身份,包括他们所在之地,都成为了他们相爱的羁绊。在1942年,美国政府将在美日本人和日裔美国人运送到集中营,只允许他们携带少量随身行李,很多日本人只能无奈的烧掉他们的和服、照片等等。亨利和惠子也被迫分开,靠着书信往来。亨利那个时候13岁。
其实整本书看下来,对于亨利和惠子的爱情,打动我的只有最后的重逢,我关注的点更多的是在于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于在美日本人的看法。战争很残酷,我们都渴望世界的和平,但是我始终认为,政治和百姓不能挂钩,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国籍、身份,就让他对并未做过的事承担责任,我觉得很无辜。
从小我们就清楚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所以一直以来都会有一些仇恨的种子播撒在心里,至少我是这样。但渐渐成长起来,我却并不觉得“仇恨”了,虽然他们的祖先确实做了很可恶的事情,但和他们个人并无关系,每个人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就够了。
就如同当今社会存在的地域黑一样,并不是其中几个人有劣迹,一整个城市的人就都有品德问题,哪里都是有好有坏的。“人类是复杂的生物,很多时候会矛盾地综合了闪光点和阴暗面。看待一个人,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是不妥当的,我们要学会综合地去看待一个人。”个人如此,城市、国家亦如此。
希望我们都能宽容待人,也能被别人宽容。
# 一本灵感来源于二战期间真实故事的作品,讲述了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一段真诚而单纯的感情。
不谈过多的复杂背景,这就是一本年轻时失去,暮年时机缘巧合再次找到初恋的爱情故事,而尘封的巴拿马旅馆的地下室,藏着连接四十四年故事的钥匙。
全文共有两条时间线,分别是回忆中的1942,描述童年经历以及正在进行时的1986。从遇见惠子,到分离,到结婚生子,再到妻子逝世,再到机缘巧合遇见巴拿马旅馆,再与惠子重逢。
那么这本书里的爱情是什么?
是朦胧中若有若无的好感与亲密;是敢独自前行去集中营寻找惠子的勇气;是柴米油盐的平淡后相守相依;也是时间流逝四十四年后还想找到你的执着。
但这本书绝不仅仅关于爱情,而这也是我反复阅读并查阅资料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值得探讨的就是不断体现出的在战争背景下的一些对于种族认同上的不安和困惑。在故事发展前期尤为明显:
在通过阅读作者的序和对写作背景的调查后,对作品才有更深的阅读体会。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2月19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第9066号行政命令宣布所有日裔美国人全部撤离西海岸,被关押在拘留营中。
由于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群众对日裔产生了歧视和不公正对待,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开始发行身份证,华裔统一佩戴纽扣和徽章,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等字样来明确自己的身份。
一部分日裔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为了改变社会地位,踊跃参军,以战为自己及家人正名,由此诞生了100步兵团和442步兵团。
在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后,文章中的许多细节都有迹可循,故事里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价值观,也体现着多元的文化和观点。
例如序《写给中国读者的话》中有一段文字:
“在他成长的那个年代里,日裔美国孩子和华裔美国孩子一道上学,一道玩耍,而他们的那些旧世界的父母,充其量只是困惑地旁观,但糟糕点儿的则会横加干扰,他的成长伴随着中日之间种种冲突的回声,而他所在的城市,大部分的白人却认为:他们看上去都长得差不多。”
又比如年幼时的“我“对于父亲要求我学好英文,不要讲中文,但又强迫我戴好“我是中国人”的胸章的迷惑与不解。
文章里涉及的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人物特点,例如:亨利的父亲是一个中国民族主义者,经历过战乱,积极支持国内抗日,并不允许孩子结交日本朋友。而亨利喜欢惠子正如他喜欢爵士乐的理由“也许是因为它如此地与众不同,可各地的人们都喜欢它,他们喜欢的是音乐,跟肤色无关。”亨利喜欢惠子的理由只是因为她这个人具有怎样的品格特点,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去喜欢,而在亨利的父亲眼里,惠子是日本人就是一切原罪。而惠子作为第二代移民,甚至不会说日语。在学校里被嘲笑是外国人,而在集中营里被第一代移民嘲笑不够日本。而为了和惠子的感情,年少的亨利与父母不再交谈。归根到底是两代人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处在不同的环境。而亨利与父亲之间的困境再和亨利与马蒂之间的相处作对比,三代人在不同的时代下对相同主题的思考和解决方式也值得品味。
除此之外,文中有许多传统“中国元素”,例如:饮食中的炒面、龙须酥、喝粥配咸鸭蛋、吃粤式点心等等,阅读过程倍感亲切;也出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要亲力亲为的照顾自己所爱的人等等。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要学好英文,不要讲中文,但是要佩戴好“我是中国人”的胸章,而长大后的“我”已经不再需要徽章告诉别人我是谁。除了和惠子的重逢以外,也为曾经的不安困惑画上了句号。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