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当代教育理念里,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师作为主导。这种理念是有科学的依据的,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教授,也关心他们内在的需求。
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到底蕴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又将如何去行动,以体现这些精神?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以学生主体?什么是以教师为主导?然后,明白应该怎么做。
学生为主体的话,意味着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切行动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去进行。
它主要体现在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有发展潜能的人,相信他们通过教育能够成长起来;第二点则是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第三点则是我们在对待学生时要公平,公正,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第四点则是,我们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要达成以上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必须时时考虑孩子,考虑到他们的需要和需求。不管是备课,还是上课都要以孩子的所需和接受度作为中心目标去规划去落实。
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呢?可以通过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去发现孩子们所处的年龄层次及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谈心,以了解他们心里的疑惑;可以通过和他们的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相关情况;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来衡量他们的所思所想。
教师作为主导的话,意味着他们是教育的引导者 ,指导者,而不是中心者。
这要求他们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情景,创造气氛等行为,来为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平台与机会。
对此 ,教师应该先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理解他们,方能明白教育的意义,从而转变行动。
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新的教育理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及先进性。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当中,教师就是整个教育的中心点。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不管学生到底能不能接受的了。
这种教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输式教育。也就是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把知识点“倒进”学生的脑袋里面,让他们自行消化。至于他们最终能不能理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而在我们新的教育观念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我们在做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并且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教育。如此更加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二个区别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当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而学生只是一个接收者。他们的关系不对等,学生心中存在的更多是对教师的“畏惧”与“疏离感”。离开了学校后他们二者就成了“断离”的关系。
而在新教育理念中,学生和老师是友好,和谐的关系。教师关爱学生 ,学生尊敬老师。除了课本知识点的学习外还学习教师的行为举止。如此,教学相长下他们共同成长。
教师认识教育理念
一个教育理念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起来 ,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先来源于人们社会实践中真实存在的矛盾与创造性的研究和发现,然后基于国家从宏观上了解的学生现状,把握的发展趋势,升华成了国家意识,最后具体的行动则“布置”到了教育实践者手中。
教师们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他们应该深刻体会每一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内涵,并且在自己的行动当中把它们凸显出来,以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