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为什么有些人的力量被削弱,有些人却变得更强?
如何才能理性的克服人生中的挫败呢?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有些人能在挫败和压力下变得更坚强,是因为他们懂得,怎么把无助的状况变得有乐趣,并且在践行中变得更强大。
米哈里把这个过程分解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自信,但又不自我。米哈里引用了一项针对探险家、集中营囚犯等受过极度恶劣环境折磨的人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共有的心态就是,自信,但又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寻求去控制环境,而是努力去寻找能够跟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他们不把环境视为敌人,也不坚持把自己的目标凌驾在环境之上,而是把自己视为环境的一部分。
米哈里说:“为了成功可以遵守一套并非出于自己选择的游戏规则,往往是强者必备的特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某个工作日的早晨,你打算骑着小黄车去上班,早上的时间本来就很赶,发现今天车子很少,很远只看到路边唯一的一辆小黄,感觉自己还蛮幸运的,急匆匆的跑过去,打开手机扫码,却发现车锁打不开了,扫视四周无车,只能到下一条街找车,于是走了1百多米后,远远看到又是视线内唯一的一辆小黄,受刚才情况的影响,没抱太大希望,扫码后,锁开了,欣喜之下,一步跨到车上准备狂奔,没想到一脚踏空,仔细一看,链条掉了,一脸懵逼~~~~。有些人发现自己要迟到了,于是越发暴躁,可能会咒骂自己今天运气真差,真是个黑霉日啊,狠狠的拍了一下车把。比较理性的人,会意识到,虽然自己很着急,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必须想到解决的办法,如果没有办法找到小黄车,最好的方法就是干脆叫辆出租车,赶紧上班。
其次,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而不是集中在自己身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你就很难再去观察周围的环境。懂得如何把坏的状况转换成充满乐趣的挑战的人,很少花时间想到自己。相反,他们会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反应。米哈里说, 开放的态度可以使一个人更客观,因此也更能注意到变通的可能性。
回到那个要急着上班的你,但找不到车子的例子。只有你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冷静下来仔细去观察发生的状况,你才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觉得时间来不及是不是在第一辆小黄发生状况时就采取措施---叫车上班,或者,第二辆小黄发现故障时,有没有考虑自己可以动手修理,因为“掉链子”这种单车故障很好处理。只有冷静思考后才能判断自己该怎么行动。
最后,寻找新的出路。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挠你实现目标的障碍上;另外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状况上,探寻有没有其他更适合你的目标。譬如:在规划早晨的时间里预留一个buffer,留出10分钟,因为总有一些意外状况。米哈里说,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你总能找到一条新的变通的道路。
以上就是如何把压力和挫败转变为具有挑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