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读到 《建构解决之道 》,咨询师可以先问当事人,他是被谁要求来接受辅导的 ,被别人要求来接受辅导的心情是什么 。当事人若像连珠炮似的开始抱怨或表达生气时 ,咨询师就可以展现共情与理解的态度 ,以建立关系并了解当事人的主观想法 。当然 ,此刻考验的是咨询师会否立刻进入训诫或说服的角色 ,制止当事人的抱怨 ,并指正 修正其抱怨内容与态度的不应该 。如此一来 ,非自愿的当事人通常会选择闭嘴 、拒绝沟通 ,甚至更加愤怒 。
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 ,我们以居高临下的态度 ,孩子跟我们说一些事情,或者是抱怨同学、抱怨老师的时候,我们就会以上位者的姿态去教训孩子 ,或者是指正、修正孩子的哪些想法是不正确的 ,应该怎样去做 ,怎样去理解 ,把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而没有理解和共情到孩子当时的感受 ,孩子往往跟我们闭嘴或者是很愤怒 , 使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无法继续下去 。我们应该尝试着去共行与理解孩子的态度 ,了解孩子的主观想法 ,其实有时候事情很简单 ,孩子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也就没问题了 ,而我们往往没有让孩子情绪表达出来 ,让问题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