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圆领袍

“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唐代男子常服有幞头、圆领袍、銙带、乌皮靴等,其中圆领袍最为常用,逐步取代了朝服、公服的地位,其款式涉及唐宋明三代,几乎被当作官服的代称。

圆领袍,亦称团领袍、盘领袍,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在祭祀、典礼等礼仪场合之外的日常服装。

因为圆领袍在唐代属于常服,所以各阶层都可穿着。

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学者们一致认为,这种袍服源自异域,源头可能是西亚,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在中国北方落脚扎根。

北朝后期的墓葬壁画中,已经出现身着圆领袍的男子形象,带着浓重的胡服色彩,身窄袖窄,利于骑射。隋朝建立后,承上启下,将当时北方流行的圆领袍纳入官服体系,后为唐代所继承。

圆领袍虽为胡服,但在当时的民族融合背景下,特别是对有北方血统的隋唐统治者来说,以之为常服,是最合适且顺理成章的选择。于是头裹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就成了百官最常见的装束。

“圆领”,指一种不包裹脖子的领型,在穿着者的领口右侧,往往缀一颗纽扣,而不用系带。如此形式显然是为了防止风沙从领口灌入。另外,一旦天气转热,解开肩头的纽扣,将一对领子外翻,使形成敞开的“翻领”。如此一来,就可以散热透汗了,因此它也是中国服饰传统中唯一有翻领的衣式。

也是在圆领袍上,为了骑马方便,开创性地引入了可能是从波斯传来的“开衩”,这些在秦汉服饰中从不曾有的元素,从此逐渐变幻为中国传统服装上的闪光点。

这股潮流并未将女性排除在外,《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年,妇女多“有着丈夫衣服靴衫”的情况,她们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足登革靴,矫健英武地跃马扬鞭,参加打球、涉猎等活动,时人谓之“女效男装”。

在唐代以前,男女之间在服饰上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女效男装”被视为离经叛道,为社会制度和礼仪规范所不容。与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农耕文化不同,北方游牧民族放牧狩猎,逐水草而居,女性服饰与男性几乎无异。

唐代社会环境开放革新,人们审美追求新异,唐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也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女性服饰也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女子穿圆领袍,于秀丽俏美之外,别具一种英姿飒爽的气质,可以说“女效男装”,是性别、阶级、华夷之辨被平等化的一个象征。

女着男装逐渐传播并普及到民间,当潮流如洪水般漫过,后世命妇及后妃的礼服,也主要由“圆领袍”构成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