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君臣官服
隋文帝杨坚: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白纱帽、大裘冕、毳[cuì]冕等数种。
唐高祖李渊:第一次规定服装色彩的不同(服色制度),即不同官员穿不同颜色的服装——官职在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
1)礼服
祭祀服:是祭祀时所用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凡有祭祀时,天子、公卿、大夫都要穿宽服,戴冕冠,下佩围裳、玉佩组绶等,一应俱全。
朝服:是朝拜、典祭时的服装。隋唐男子官吏的朝服只在隆重场合穿用,而大多数时间穿圆领袍衫。
公服:公服是隋唐时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所穿的制服。
常服:也叫“宴服”,指不同等级官宦之人在非礼制场合下穿用的日常服饰,如宴见宾客时穿用。常服属于半休闲服类服饰,多用于礼仪较轻的场合。常服款式造型多为圆领袍衫。
2)圆领袍衫
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官吏的主要服装,穿用场合较多,属于常服。其特点是圆领口,袍长至踝,领口、袖口、止口处不加任何边饰。晚唐时袍衫在膝盖处有横向开剪的接缝,俗称“横澜”,表示怀古,即尊崇上衣下裳之古制。
文官袍衫略长,至足踝以下;
武官袍衫略短,至膝盖以下。
袍衫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一至三品官用紫色;四品、五品用绯色;六品、七品用绿色;八品、九品用青色。除天子常服为黄袍外,其他官吏一律禁穿黄袍。
袍服上有图案,初为暗纹。武则天时袍服上绣珍禽瑞兽。
袍衫所用材料有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
穿圆领袍衫者,腰部用革带紧束,头戴幞头,脚穿黑色长靴,有潇洒、干练的风格,比起汉魏时代的褒博衣冠具有简单便利的特点。
3)缺骻[kuà]袍
是隋唐时代最为典型的胡服,属于圆领袍衫的一种。“缺骻”指袍衫两侧开衩,早期开衩较低,以后开衩越来越高,在在骑马时可将袍衫的一角提起扎系在腰间,开衩是为了行动方便。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开骻者,名缺骻衫,庶人服之。”
颜色的使用上也有严格的规定:黄、黑、绛、绯、紫、绿、青、白8种颜色代表不同人群所穿用。
4)男子配饰
男子流行服装外束腰带。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达官显贵均以佩用玉带为荣。
唐朝规定了“大带制度”,要求文武官穿袍服时必佩蹀躞带。“蹀躞”本意是小步疾走的意思。蹀躞带上有带钩,上面有佩刀、砺石、火石袋等组件。
《新唐书·车服志》:“一品二品銙[kuà]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
以后又规定:一至三品用金玉带,銙13枚;四品用金带,銙11枚;五品用金带,銙10枚;六至七品用银带,銙9枚;八至九品用鍮[tōu]石带,銙8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铜铁带,銙不得超过7枚。銙,是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用金、银、铁、犀角等制成,其造型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及鸡心形等。
5)鞋履
隋唐五代时期,男子多穿乌皮靴,而居家时穿丝履。乌皮六合靴是隋唐时期的官靴。
六合靴:是隋唐时代最有特点的一种官靴,即用六块皮革拼缝而制成的靴,有高靿[yào]、短靿两种(靿:靴或袜子的筒儿)。“六合”寓东、西、南、北及天、地六合之意,而且为了增加庄重感,还将履头高高翘起。
隋唐以前,官员穿靴不准入朝,隋唐时期穿靴成为礼服的一部分,并定为朝服使用。乌皮靴原为胡人的戎装,到隋唐时已不限,文武官员都可穿用,并准许入朝穿用。
丝履:男子普遍穿丝履,履是单底鞋的统称。以锦、麻、丝、绫等布帛制成,也有蒲草编的草履。履的高翘头部通常有平头、圆头和歧头。歧头履又称“歧头鞋”。
影视剧中的唐代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