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生命观说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寿夭观说的是生命长短、健康观说的是生命的理想状态、和谐观说的生命是和顺融洽的状态、权衡观说的是生命的调节在于权衡自稳的动态。
养生可按照昼夜养生、旬月养生、四时养生来进行调适,主要从生活起居、饮食、精神、运动调摄这几个方面顺时养生。
昼夜(十二时辰)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古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中医认为早晨是人阳气生发之际,早晨宜在户外锻炼身体,早餐食宜吃好,保持心情愉快。
午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11:00至13:00,此时阳气达到顶点,适宜午瞰,即古人所说的子午觉。不宜在进食午餐后立即睡觉,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30~90分钟为宜。
傍晚时分,人体阳气开始由表入里收敛,阳气渐虚,活动渐少,晚餐宜少。
夜间阳气收敛内藏,皮肤腠理也随之闭密,不再扰动筋骨,减少外出,避免室外雾露的侵袭,应早点休息,切忌熬夜。
对应一日四季。
旬月(二十四节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言:“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一月,常称“正月”,有“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
正月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注意保护阳气。正月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合理选用地黄粥、防风粥、紫苏粥等粥食,因粥食养胃且易于消化,非常适合在正月食用。正月既不要冒风受寒也不要太过温暖,应该晚睡早起,以舒缓形体和精神。
二月,春天将半,有“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
建议二月多食韭菜,于养生大有裨益。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韭以肥嫩为胜,春初早韭尤佳。”除了韭菜之外,还可以食用温补阳气的食物,如大枣、荠菜、鸡肉等,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以顺应春季“发陈”的特点。
三月,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雨生百谷”,清明之际,适量饮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宜早睡早起,以养脏气。防范花粉过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传染病。
四月,为孟夏之月,即夏季的第一个月,有“立夏”和“小满”两个节气。
农历四月是天地交泰、万物花开的时节,需要更多地保养心气心阳。适宜晚睡早起,不要大怒、大泄。应少房事以壮肾水,静养以息心火,以使志安宁,顺应天地造化之机。宜多食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饮食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可饮少量低度酒,以保持气血通畅。
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
要避免大热、大汗,不要露宿于星月之下,谨防邪气入体导致疾病。要早睡早起,中午宜午休。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主,宜食用蔬菜、豆类、水果等,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六月,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
阴气内伏,暑毒外蒸,食物易腐败变质伤脾胃。饮食清淡、温软,蔬菜应多食绿叶菜及苦瓜、黄瓜等,水果则以西瓜为好,忌辛辣油腻之品,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劳逸结合,保护阳气。晚睡早起,以顺应“夏长”的季节特点,有利于人体阳气的充盛和气血运行。
七月,有“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
农历七月,宜静性情,衣着宽松,行动舒缓,并收敛神气,使心神安宁。初秋温燥伤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要注意多饮水,顾护津液,不要大热大汗。要适当防暑降温,但同时又要防止风寒侵袭。七月初秋的饮食方面,可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葡、梨等食物。
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有“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精神调养在八月非常重要,人们容易“悲秋”,所以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心旷神怡,锻炼身体,使身心愉悦,排解秋愁。此时养生防秋燥也非常关键,人们往往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不适,可适当地多吃一些黄瓜、萝卜、梨、冬瓜等食物,或用中药食疗,如服用西洋参、沙参、百合、川贝等滋阴润肺之品。
九月,有“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
气候寒冷,须注意避风寒,少食生冷。中医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深秋必须保养体内阴精阴气,也为冬天的来临做准备。精神调养在此时也应受到重视,较八月更易使人产生悲观情绪,尤其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之时,抑郁多发。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还要多饮水。故宜适当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大枣、山药等以滋阴润肺、增强体质,少吃葱、姜、蒜、辛辣等品,因过食辛辣易伤人体阴液。
十月,有“立冬”和“小雪”两个节气。
人们情绪容易低落,郁郁寡欢,精神养生应做到精神安静,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排解。生活中做到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穿着也应注意保暖。以温热膳食为主。多食新鲜蔬菜,以防温燥食物摄入过多伤及人体阴液,少食寒性之品,以防寒伤阳气。如牛肉、羊肉、乌鸡、豆浆、牛奶、萝卜、青菜、木耳、豆类等,都是立冬后比较适宜选用的食品。
十一月,又称“冬月”,有“大雪”和“冬至”两个节气。
此时是进补的最佳时令,可根据每个人体质不同选择不同的膏方。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可选择“慢补”,还要多吃蔬菜,切忌过补、急补。体质较好的人选择“平补”,不要过食油腻之品,以防产生内热而诱发疾病。
十二月,常称“腊月”,有“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
去寒就暖,避免感受风邪,不要劳伤筋骨,不要出大汗。可多吃羊肉、狗肉、鸡肉、甲鱼、核桃仁、大枣、龙眼肉、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的人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有利于温养人体阳气,防止冬季寒邪伤阳。
四时(四季)
《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一、春季
春三月,起于立春,至于立夏前,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春季属木,为少阳,主生发、萌发;五藏应于肝,肝喜条达恶抑郁,故二者相呼相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可以用葱、蒜、韭菜、青、芥菜这五种菜,作为食物或配料加以食用,称为“五辛菜”;北方有吃“香椿炒鸡蛋”、“春饼”等食物,其中有葱、香椿等菜,能助发阳气。
春不食肝”
宜减酸味、益甘味,以养脾气,使土木制化相宜。
中医认为“春以胃气为本"
宜强筋健体,动气活血,以助发阳气。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之理。
二、夏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所云:“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口丙丁”。
《索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逆之则伤心,秋为疲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寿亲养老新书》中所言:“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此为贼风”。
《灵枢·大论》有“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夏季饮食调养的重点,一为养阳,二为清暑,三为护心。《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云“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宜食用解暑清热、生津止的瓜果,如西瓜、乌梅、草莓、荔枝、瓜等,
若素有心病,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奋,宜温之、补之,补心可用小麦、大枣、柏子仁等,温阳宜用肉桂、龙眼肉等。
夏季运动方式更为丰富,诸如慢跑、打拳、抽陀螺等,运动渐大,不避日光,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无厌于日”。
三、秋季
秋季属金,为少阴,主肃杀、收敛。五脏应于肺,肺喜润恶燥。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所云:“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索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使志安宁,以缓秋利”
《育要家秘·十三科》有谚云:“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
民俗常言:“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使肺气清”。
龙眼甘温,补中益气,润燥生津;银耳干平,润养肺、胃;梨甘凉,能清肺、润肺、化痰;甘蔗甘凉,滋养胃阴、生津止渴;香蕉甘温,润肠通便;蜂蜜甘平,润燥补中;麻仁甘温,润燥通便。
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黄精、生地、玉竹、沙参等,配合大米煮粥,秋日食之甚佳。
饮食上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以补益肝气,使金木制化合宜,如西红柿、枣仁、醋等,皆能入肝养肝。
但若遇肺气不宣,鼻窍不通,则仍宜食用辛味发散之物,使肺气宣发,诸如花椒、生姜、大葱、白萝卜等食物,皆能宣畅肺气,通利鼻窍;若肺气虚损,胸闷短气,则宜用甘味补之,诸如百合、山药、党参、黄芪等,皆能补肺气之不足;若燥邪伤肺,口干咽干,干咳无痰,则宜甘润之品调和,如银耳、百合、甘蔗、荸荠、芦根、百部等,皆可用之;若肺贮痰饮,久咳不止,可用化痰之物祛之,如金橘、橘皮、白萝卜、薏苡仁等,可选而用之。
运动当选太极拳、健身球、站桩、散步等,亦可以静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素间·四气调神大论》“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四、冬季
《素向·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属水,为太阴,主收引、闭藏、蛰伏;五藏应于肾,肾主水,中藏精气与相火,故二者相通相应。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所云:“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索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食物选择上,宜用甘温、辛温之品。如羊肉甘温,能温中益气;牛肉甘温,能温肾壮阳:鸽肉甘、咸温,能温肾养血、填精益气;花椒辛温,能温中散寒;胡椒辛温,能温中下气、温化痰饮;小茴香辛温,能温中散寒;板栗咸温,能补中益气、温肾强腰等。
《灵枢·五味》中言:“谷味咸,先走肾。”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因此,味咸的食物能入肾,色黑的食物能补肾,诸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都能补益肾气,食用时可用盐等咸味之品加以调和,使之人肾。如易腰酸乏力者,可用黑豆煮粥,补益肾气;若头发变白,可用黑米、黑豆、核桃仁、制首乌等,煮粥食物,补益精血,乌须亮发等。但需注意,咸味之品不可久食多食,易伤津血,即《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言:“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因此,饮食上应根据情况不同,加以调整,适度为宜。
《索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冬季锻炼的目的是使气血流通,强固卫气,减少生病,而不是发散阳气。
《素问·四气两神大论》云:“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曰:“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