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电脑时发现一篇旧文,遂贴上:
博尔赫斯曾说过:天堂是一座图书馆。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书作成台阶,直入云霄,拾级而上,那里是精神的殿堂。那里光芒万丈,流水潺潺,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贫穷和争斗,空气里充满芬芳,果树遍地,和睦安乐……图书才使我们完成了宗教性的理想,可以说,阅读是一种信仰。
曹文轩说过阅读与不阅读展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可怜的生活圈栏,而荡入一个无边疆域。明明就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情趣……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逐渐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丰盈,更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意,达抵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
我的阅读生涯从小学开始,记得那时候爱提前看刚发下来的语文书,甚至借阅高年级的语文书,用如饥似渴形容并不为过。初中时和班里的女生一起迷恋过琼瑶,席娟,因为是住校,经常在晚上放学后偷偷地在宿舍看。那时几乎看完了琼瑶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有《梅花三弄》、《一帘幽梦》、《在水一方》,豆蔻年华的我怀着憧憬和期待在看主人公在情感的泥沼里艰难跋涉。
真正有目的的阅读始于高中,那时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喜欢那自由、冷静又充满灵性的文字,读完不过瘾又读完了他的《霜冷长河》。后来又在宿舍里废寝忘食地读完了第三届的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凌力的《少年天子》、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至今犹记得阅读时候的惊喜和震撼,鼓舞和充实,享受着阅读带来的那种虽每天熬夜却总不觉得困的精神上的慰藉。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专业,成了图书馆的常客,除了必读的专业书,开始了广泛阅读。国内的除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尘埃落定》和《长恨歌》之外,又阅读了张爱玲、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作家的作品,陆续读了不少国外的经典名著,记忆深刻的有《百年孤独》、《浮士德》、《追忆似水流年》、《霍乱时期的爱情》、《月亮与六便士》、《麦田里的守望者》。
工作后成了家,添置家具时,在每个房间安装了书架,当时的想法很好,想在家里随时随地阅读。可渐渐发现,由于忙工作,忙孩子,忙娱乐,读书的时间相对少了,家里的书柜多了些专业书和育儿书,适合我自己看的倒是越来越少了,许久不看书,顿觉空虚异常,无所适从,面目可憎,原来我把信仰丢了,赶紧买来书读一读,顿觉神清气爽,生活有了目标和动力。
现在,只要有空就读书,外出办事时也不忘带着一本《追风筝的人》,等待的同时享受着阅读的滋养,连孩子也跟我一起成了爱阅读的小学生。
我们国民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前几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阅读量。很多现代人在繁荣的商业化环境中日益感到孤独,在众人吵嚷中心神不定,又陷入了更大的浮躁,从心底深处渴求宁静和绿荫。此时,人的出路也大概只在读书了。是啊,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一切就都不会丢掉。
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
我喜欢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安静的阅读中,得到书的神谕。
阅读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