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大家先看图:
这励志公式用数学精确的计算出点滴的积累,最后导致的差距多大:
积硅步以致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
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
这只是一年的时间而已!
在我感叹数学之精密,经过365天的积累,差距如此之大的时候。
开始反思,我可以做什么呢?就只是利用这小小的差距。
银行算定期的时候会算复利,同样也是小数点后面的几位,一两年看不出变化,但是5年10年后呢?
每次美金汇率下跌的时候,会计小黄就开始催我,小彭,赶紧的和客户催款,不然我们又要亏了。
也是0.0几的小事,为啥我们这么紧张呢?本来赚几万美金的,怎么跌了几个小数点,就开始亏了呢?
不急,卖个关子,通篇看完大家就明白了。(聪明人早就知道了,心里想:傻X,这是常识。但是我知道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也是常识。)
2.
讲个实际的例子:我弟攀攀和他同学珍珍的故事。我和珍珍的姐姐也是同学也是好友。
放心,绝对不是青春,早恋的故事,这里是关于真实的微弱的优势积累,转换成巨大的人生差异的故事。
小学他们俩同班,学习情况差不多。农村人或多或少重男轻女,何况现在就是男权社会,别喷我,我说的是实话。经常会有人说,攀攀天天玩还成绩那么好,珍珍做作业好认真,每次考试和攀攀差不多,看来女孩子就是不如男孩子。听说越是到了初中高中,男生的成绩上升的越快,女生一般是初中厉害点,高中就不行了。
相信我,很多女生都听信了这些话,觉得自己成绩差就是应该的。当然包括我自己,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
小学六年级毕业考前,数学老师有次布置了超量的作业。攀攀没做完就睡了,我当时问他为什么不写完,不然老师要惩罚的。
攀攀说,都快毕业了,老师管着干嘛,只要考试考好了就行。我想肯定很多人做不完的,不会是我一个。
然后睡觉去了。
第二天上学珍珍的姐姐和我说,珍珍昨天写作业写到半夜,你弟什么时候睡的。
我说,他根本没写完就睡了。
果然,当天放学回家后,我听到老师和父母说,我弟作业没做完,别人珍珍都写完了。
这是开始。
毕业考后,我弟进了镇上的一中,珍珍进了二中。一中出名的是伙食好,靠近街道。
二中出名的是老师管的严,学风正,远离街道。
同年中考成绩差太多。差距拉开---珍珍上高一,攀攀复读初三。
珍珍考上沙洋中学英才班--小班教学,配备最好的老师和关注度。当时沙洋中学等级分明—普通班,切快班,实验班,英才班。沙中基本是全封闭的,基本都是住校。
攀攀复读一年后考的象山中学也是相当好的学校由于分数高还是免学费的。但是他们学校没有分等级。但是师资和教育环境不错,但是不是全封闭的。市里的,走读生多。
老师岁高度关注,无奈攀攀无心学习,上高中后如同脱缰的野马,白天上课,下了晚自习就和同学溜出去上网玩游戏。
珍珍他们是小班,20多人吧。老师高度关注,周围的环境也是大家努力学习的多。
差距进一步拉大,三年后攀攀落榜,复读一年上了一个二本学校,珍珍提前他两年考上川大。
从此以后,珍珍不仅仅是多他两年的时间优势,她拥有了更好的学习和社会环境,以及更优秀的资源。
当然如果他攀攀继续努力是可以有机会赶上并超过珍珍,但是谁知道呢,这又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从最开始微弱的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者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伸很多年。
而,早年因生理发育差异而产生的劣势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消弱,悄悄相反,劣势被巩固了。
3.
也许你们会说我举得这个例子,不太严谨,里面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异类》中有提到这样一个研究,让我印象深刻。
两位经济学家—-凯利.贝达德和伊丽莎白.杜伊,开始研究学生的出生日期与TIMSS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四年级学生中,年龄大几个月的学生的成绩比年龄较小的学生成绩高4%--12%。
用杜伊的话来说就是“影响非常之大”。
举例来说,如果让两个出生在一年的头尾,智力相当的四年级学生坐在一起考试,大孩子平均得分在80左右,而年龄小的平均得分只有68。这种非能力造成的差距最终却决定了谁能够参加“天才组“竞赛,谁又将被淘汰。
成绩优异的学生因此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成千上万的学生,最初小小的不足竟然演变成他们日后能否上大学—---尤其是日后能否成为中产阶级的分水岭。
从一开始微小的优势带来的机遇,扩大了同学之间的差距,随着差距和机会交替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被选中的学生成了真正出众的天才。
由此可见,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而已。
4.
“凡事有的,还要加给他,加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罗伯特.墨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作“马太效应”。
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 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取得了更多减税优惠而变得更加富有。
我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我们想赚更多的钱,想读更多的书,想去更多的地方,想认识更多的朋友,想找更好的工作,想获得更好的生活。
每天读30页,坚持下去,一年之后你肯定会收获颇多。
每月支出中,划出几百作为全家旅游基金,年终可以带玩家或者自己独自出游,走更多的路,认识更多的朋友,增加你的阅历和经历,收获无穷。
朋友就是人脉,但是并不是朋友越多越好。《引爆点》中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尔的作品中有个关于联络员发挥作用的精彩例子。1974年他的著名研究课题“找到一份工作”,他访问了波士顿郊区几百名职业工人和技术工作者,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就业经历。
发现:56%的受访者是通过个人关系谋得工作的;另外18.8%的人是利用正规渠道------招聘广告,猎头公司找到工作的;大约20%的受访者是自己直接去申请职位的。
最好的牵线办法是利用人际关系,这一点不意外。但是,最让马克.格兰诺维特尔感到吃惊的是,他发现这些人利用的人际关系大部分都是属于“微弱关系”。
利用人际关系找工作的人中,只有16.7%与自己所求助的牵线者(如果此人是自己的好友)“经常”来往,有55.6%的只不过是“偶尔”见到牵线者,还有28%的人“很少”见到帮自己牵线的这个人。 而且,人们通过朋友介绍通常都找不到工作,反而一般是靠仅有一两面之交的人找到了工作。
朋友贵在精,如果他们能涉及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圈子,那真是极好得了。简单来说,就像是高中数学里面学到的,由所有属于A 且又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如果你的朋友在交集的那个位置的话,最好不过了。
当然这时候又回到起点—--你,我,他,我们得足够优秀,这是基础,这是最根本的。
这时候才有足够的资本出去行走江湖。
我正在努力积累,你呢,开始了吗?
大拜有话说:
其实两年前就看到了那张图片,当时很震撼,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但是从去年十月份,我就立志开始改变。效果很明显,现在感觉每天觉得都是新的,充满活力的。虽然我不知道我能收获什么,但是内心开始很平静的追去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很着急想一下子去得到什么,我相信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