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触及那抹微光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暴力”司空见惯。
在中国,我们常常用“刀子嘴、豆腐心”来开解语言的“暴力”。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对施暴者的理解和善意,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文化对“不好好说话”这件事情的宽宥和习以为常。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一切误会的开始。
不论是在生活还是职场中,沟通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降低交流成本,促进人际关系,提升生活的幸福感,积极健康的沟通方式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B·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倡导用充满爱的语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因彼此的爱而获得对生活的热情,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来减少人与人之间因为语言带来的痛苦。
01 沟通的困境和误区
我认为,沟通中的“暴力”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显而易见的,“刀子嘴”式的,锋芒毕露,带有强烈的杀伤力;另一种是思维模式带来的隐性暴力,比如抱怨、评价、说教,如果在日常中不断重复,会造成更加深刻却不易察觉的影响。
《非暴力沟通》主要列举了四种常见的沟通误区,分别是:道德评判、相互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第一种,“道德评判”。
《了不起的盖茨比》提到,“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当你用自己的标准、信念、价值观等来衡量、要求、评价别人时,傲慢和局限就产生了。因此,不轻易评价,其实是一种修养和尊重。
第二种,“进行比较”。
在亲子教育中,有一种司空见惯的比较叫作“别人家的孩子”,这种“以人之长,比己之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冷漠地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特质、努力和成长,无疑是扼杀代际关系的最大凶手。
“进行比较”容易造成自尊心的极大伤害,也蒙蔽了对自己和他人的爱。
第三种,“回避责任”。
想必我们都不会陌生,有太多的伤害,都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实施的。
将问题和责任粗暴地归咎于对方,这种方式不仅让人感到窒息,也不能积极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造成信任感的流失。
第四种,“强人所难”。
意思是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惩罚。
不论是父母威胁哭闹的小孩子“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还是交战中的情侣总拿分手做筹码,这种带有威胁性质的表达,容易造成难以修复的阴影和裂痕。
以恶制恶的方式或许在当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必然是得不偿失的。在提出需求和愿望时,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注意表达的语气,尽量用温柔无害的方式进行沟通。
02 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
赫兹里特说,“谈话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
然而,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出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当一个人想要别人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个听众,我们不需要充分的心理学知识或接受有关精神疗法的训练。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该多美好啊……
每个人其实都有能力成为一个温和的倾听者。
03 首要建立自我察觉的意识
语言是模糊的工具,我们靠着惯性说话,很少去拆解语言背后的情绪和动机,《非语言暴力》这本书帮我们做了这件事,它会让你恍然大悟地意识到复杂痼疾背后的简单逻辑。
书中提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我们所有的失望、愤怒、委屈、沮丧等负面情绪之所以产生,根源就在于我们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再往前倒推一步,需求未能满足的原因,或许是未能被很好地理解。
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理解彼此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反应链,于是不必大动肝火,我们完全有另外一种直捣黄龙的选择——正面直接而不添油加醋地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感受。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变成情绪的奴隶,说出许多伤人伤己、言不由衷的话来。
当你带着自我察觉的意识,发现自己的需求,用对方易于理解的方式提出请求,带着这样的目标,逐步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再用同样的思路去影响他人,他人也能感受到你的真诚,并从沟通中受益。
04 非暴力沟通的万能公式
卢森堡博士在书中将非暴力沟通的表达过程简化成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表达。
第一步,描述观察的结果,尽量实事求是;
第二步,清楚地表达感受,这里要区分感受和评价;
第三步,明确地表明需求;
第四步,提出具体的请求,要注意语气,别把请求变成了命令。
我们在日常表达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套用这个公式。如果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得到对方的理解,那么双方的需要通常可以得到满足,至少可以求同存异。
书中还有很多非常实用的技巧。
比如,有时他人的表达方式并不那么友好,可能呈现出来的是责怪,甚至责骂,《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用心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请求和需要,而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比如在表达感激时,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上,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这样不致于使对方感到尴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
本书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长期以来被证实的历史经验。它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建立自我察觉的意识,然后在日常沟通中去践行最基本的原则。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正如书中所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