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着笔记本和一本书,就到了医院了。
帮着妈妈铺好床铺,聊了这一天她在医院听到的所见所闻,监-3家已经放弃治疗回去了,你和人家聊得很来的那家已经转到普通病房了,那个住了33天的还是老样子······
她说的这些,仿佛已经处成了老邻居一样如数家珍,眼里有惋惜,有开心,还有和爸爸一样还是老样子的无奈。
爸爸依旧那样,时而清醒,时而不清醒,妈妈每天关注的东西除了各家的病情态势,就是自己准备好放在送餐车上的饭,爸爸到底能吃下多少。
多了,就重拾希望,少了,就无精打采,要不就是默默地盯着一个地方兀自发呆,要不就是那扇门开启之后,妈妈像弹簧一样离开凳子,隔着人墙不住地向里面张望。
一个人心里想的念的就是另一个人赶紧好,也就管不上平日里数落的那些毛病了,人啊,似乎就是这样,吵闹得越凶的时候,经常手脚并用,可真有那啥时,就傻眼了。
看到最动情的一幕,还是爸爸第二次被推出来去做检查之时,爸爸的言语多了些,笑容也舒展了些,还用手在妈妈面前摆了摆,妈妈喜极而泣,竟不自主地掐起了爸爸的肩膀。
爸爸竟也跟着傻乐,虚弱地小声说道:“等我好了,随便你怎么打,我都不还手!但现在,你得悠着点!”
妈妈这才晃过神来,赶紧住了手,转过身去,掩面而泣。但那个年纪少有的娇羞,还是久久地落在了我的心间。
2
带去的书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再次翻看的时候感觉和以前又有些不一样,特别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以前就是单纯的想着去积极行动就可以了,但当时当下,却有着别样的感受。眼下爸爸已经在重症监护室躺着了,妈妈也时常一个人独自流泪,这样的外部情况不是我们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的却是对苦难的回应态度。
因为很多时候真正折磨我们的,从来不是那些悲惨遭遇本身,而是陷在其中不愿走出来的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
妈妈此刻就是如此,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我也是。但现在,我得试着将妈妈也远离这样的苦难。
既然不能改变不可控制的那些问题,那就试着从自己可以控制的开始,比如爸爸的这次住院,不可控的是他的病情变化,但可以控制的却是我们对它的态度。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太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左右。
又比如爸爸最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不可控的是爸爸自己已经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这个事实,但可控的就是我们其他人要认真吃饭,好好睡觉,那样他出院时,一家人又可以聚在一起开心地唠嗑了。
开解得多了,妈妈也就没那么唉声叹气了。
和病友家属坐着聊天,站在窗口晒太阳,享受阳光照在背上,由内而外的舒展,以及举目远眺,看太阳一点点跳回到地平线以下。
一点点跳出原先的认知,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加美妙。
能够让妈妈逃离出那样的自怨自艾中,是我在病房里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3
积极主动,是一种积极思考,更是一种积极的态度,积极的行动。
任何人都有能力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现状和未来,只要我们愿意去觉察,去尝试,具体的方法可以从试着改变自己的语言结构来展开。
比如将“我已无能为力”改为“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将“我就是这样”改为“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将“他把我气疯了”改为“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他们不会答应的”改为“我可以相处有效的表达方式”;将“我只能这样做”改为“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将“我不能······”改为“我选择······”; 将“我不得······”改为“我更愿意······”; 将“要是······就好了”改为“我打算······”。
其中对我们最适用的大概就是最后一条。
妈妈就时常在感叹:要是那天他和别人一样是坐车过去的,就好了。
换一种想法就变成:我打算以后再也不让爸爸出远门工作了。
前者一味地沉浸在过去之中,后者更看重的是日后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前者是绝望,后者恰恰给人带来希望。
这样改了之后,妈妈率先觉得,事情原本没有那么糟糕。
再难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选择自己面对它的方式。
这个方法希望大家也都用起来。因为它,真的-很-有-用。
真心愿我们都积极主动的面对身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