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芙是尼罗河沿岸的一个小镇,因保存完整的埃德芙神庙而闻名。我们上岸后,四人一组,有当地豪华的旅游马车送我们前往神庙。
导游说是豪华,其实己经名不符实了。连蓬己被阳光照得泛白,皮质座位也己磨出底垫。
马车是一个穿浅土绿长袍的年轻人驾的,蒙着眼罩的马在他的皮鞭声中跑的飞快。要不是去参观神庙的马车越来越多,才使我们的马车缓行下来。正好让我有机会在车上领略一下小镇热闹非凡:小镇是杂乱无童的。但街头到处都有张贴着好多参加竞选的领导人头像和他们的竞选宣言,似乎这一切并不影响仅用马车拉动旅游产业的兴隆,和他们对民主选举的意识。满街的穿着长袍、裹着头帕留着大胡须的男人和全身从头到脚裹着黑袍、仅露出两只眼睛的妇女,以及在米色城堡似民居中隔三岔五有标志星星和月亮尖塔的清真寺。这算是埃及最普通不过的小镇。
这一切在阳光照射下,显示出十足的异域风情。走了大半个小镇,到了一个极大的已经停满了马车的广场,我知道的神庙到了。
我们赶快下车,当然不会忘记给马车夫丢下一句“Thank you”或是”谢谢“之类的话语,以表示我们来自礼仪之邦的国度。正好转身走开,却没料到,年轻人竟叽里嘎啦的嚷起来。见我们没什么反应,又拿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160”,指指点点。什么意思?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向我们索要小费。记得出国门时,领队反复交代,尽量不要和当地人打交道,付点小费或人家索要点小费是常有的事,都知道中国人现在有钱了嘛。甚至,坑蒙拐骗的事情也见怪不怪。大家警惕些就是。这是要160?太狠心了吧,平均每人都是40埃镑!咋办?情急之下我使了一招,操着普通话对他说:等我们导游来了再说,该给就给,有啥稀奇!年轻人当然听不懂,仍然指着牌上的数字又叽里嘎啦一阵。好在导游来了,我们才恍然大悟:参观完神庙后,仍然坐他的车回去,它的车号是160号,他会在那边等我们的。看着满广场几乎都一样的马车,我真为我刚才的思维感到惭愧和无地自容。总认为只有我们才讲礼仪和诚信,人家都是坑蒙拐骗,殊不知......我此时再想说什么“Sorry ”或“Thank you”之类的谦辞都会显得是那咩蒼白无力和虚伪。
埃德芙神庙有2300年历史,是埃及目前保存的最完好的神庙。神庙由许多刻满浮雕的石柱撑起,上面用巨石盖的顶仍完整保留,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庙。阳光从窗透射进来,在一根根巨大石柱上留下半明半暗、正光反光相聚一起的光亮而通透的形影,巍然屹立。在透视空间中给人予雄伟与壮阔、强烈而又奇特的视觉效果。记得我曾经临摹过俄罗斯画家波‘列诺夫的《岛上的神庙》油画,我估记他画的是一个希腊或波斯帝国的一个神庙。画面虽然也是由多个石柱撑起的神庙,但比起眼前的埃德芙神庙来,那种雄浑而高大的美感却要逊色得多。我完全陶醉在这建筑艺术的美感之中。
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圣地若不是导游的再三催促,我是不会离开的。
在出门的路上,同伴问我,还记得160号马车的年轻人不?穿的浅土绿色长袍、带头怕,鼻子高高的、厚嘴唇.....其他的我实在想不起。因为埃及人好像都长得一个样。庙门外,马车已挤成黑压压的一大片,同样是长袍、头帕的车夫在其中穿来穿去,各国的宾客却在茫茫的车马中盲目的找来找去,都想找到自己的归宿。
天!160号,你在哪里?我们都在犯急了。岂料,年轻人己看见我们了,从那边举着“160”号牌子跑过来。又是一阵叽里嘎啦的,估计是说找我们好久了之类的话吧,但此时我们对那声音已不再感到厌烦,而是无比的亲切和悦耳。
到站时,年轻人走到马车前,扶着我们一个个下来,口里居然冒出了一句一个调子的中国话一一埃及欢迎您。我们听着都笑起来,也用一句一个调的普通话回敬他: 北京欢迎你!
回来船上,我看着清澈而流淌的尼罗河,怀念着埃德福神庙的雄伟,也怀念着年轻人对人的守信和真诚。我突然感到这种守信和真诚,不正像阳光下的那些光亮的刻满浮雕的根根石柱,巍然屹立,撑起文明世界的苍穹?我同时也强烈地感觉到,古埃及的文明,不仅反映一个个神庙的形上,它已融入这个古老民族的心中,让它一直传承传承,形成几千年来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