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貌——庙街的艺术生活
文/颜克
我仿佛看见赤着脚,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服的樵夫,裤腿已被树枝挂刮成毛边,用扁担挑着两大捆柴禾,从人头山上走下来。重重的柴禾把他年轻的身体压弯,柴禾捆像两座大山,枝梢拖在被、牛、羊踩出來的山路上荡起了尘烟。樵夫的脸上已分不清眉眼,汗水淌过的脸庞,露出的皮肤亦如贫瘠的土地一般,但我看到了他的笑容,原来今天他砍柴抓到了一只野鸡,长长的尾巴耷拉在一侧的柴火捆上,阳光下闪着光,像是胜利的锦旗。路边还有一两个光着脚丫光着屁股的小男孩,跟在樵夫后面,捡他掉落的小树枝。
上面的描述,你以为我是在拍电影吗?他就是住在革命老区庙街乡,人头山孟庄村里, 一位78岁的马玉亭老汉,在今天的采访中,他亲口告诉我,这是他四十多年前的真实经历。
如今马老汉身体尚好,虽然一个人住,但他特别乐观,邻居都盖起了平房,两层小楼,而他还是一间家徒四壁的瓦房。他说这是他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他很知足,有政府报销医药费,五保收入,公益岗,有吃有喝,身体健康,还有什么过不去的!政府说了给他重新建房,他觉得也没那必要,房子不裂缝不漏雨,虽然漏风,还凉快呢!一个人的人能照顾好自己,就不给政府添麻烦。说着马老汉把刚从后山捡的毛栗子拿袋子装好,一定要让我带回去给孩子们尝尝。他说树上直接长熟,掉下来的,格外甜,并且今年雨水比较少,栗子虽小,但是味道好。我想我们空手而来,满载而归 ,山里人特别淳朴,善良,热情。马老汉送我们去停车场的时候,东家的柿子熟了,给我摘一个,西家的枣子熟了,也给我敲下来一兜,还有路边菜园子里的沙梨儿,小时候在山上吃过这个味道,我已经很久没有再吃到了,邻居给我们摘了几个,说要等打霜后才更有味。
走到停车场,一户平房的院墙边上,有一堆小野花开的正好,一起去采访的李老师蹲下来问我:“颜克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我说:“不知道!”李老师接着说:“这就是舞钢本土的中草药半枝莲呀!有清热解毒、祛痰、散瘀等功效,适合咽喉肿痛、咽干、风热咳嗽患者食用。你这当老师的,用嗓子多,多用这个泡水喝!”
我蹲下身子,看着这不起眼的小草长在墙根下,骄傲而倔强的发挥它自己的作用,有时候觉得我们也如这野花野草,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无论什么样的状态都会向阳而生,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告别马老汉,我们开车走在新修的S 228省道上,庙街的各个村落都被新修的柏油路连接起来,舞钢市的村村通工程,和房前屋后的水泥硬化铺路,大大方便了山里人的出行。多年前,山里一下雨,路就走不成了,如今庙街乡大道如虹,以前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现在的金山银山,四季变幻的自然风景,被打造成特色旅游小镇,评上了3A级景区,行走在茶旅小镇,人如在画中游。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古红阳侯国、楚长城遗址,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游击队根据地的一部分,发生过著名的四头垴激战、人头山突围战等数次战斗。自然资源禀赋优异,山水林湖交相辉映,其中境内的九龙山景区,面积45公顷,山上奇石林立,素有“中原天然石雕园”之称。这里还是淃河发源地,上游九龙溪环绕九龙山,汇入九龙湖进而注入下游的淃河。境内“灵珑山白茶”规模800余亩,是我国白茶种植最北端,被誉为“江北第一白茶”,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证、二十一届中国绿色博览会金奖,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村镇,国家森林乡村、河南省水美水乡村、河南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2020年5月份以来,庙街乡树立“红色基因颂传承,绿水青山赋潜能,特色产业富民生”的发展理念,全心致力于整合资源优势,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着力打造“红石崖茶旅小镇”,现已完成一期规划建设,初显“山水茶香,古韵庙街”的内涵、意境、神韵和风采。
我们驱车从市区路过人头山村村部,车在孟庄村停下。村内小广场整齐如新,公益体育器材处有老人带着孩子玩耍,有画家在画文化墙,展示了茶文化,乡村文明,美术就是定格的音乐,绘画留住美好,让路过的人也感受到庙街的沧桑巨变。曲剧团的村民正在排戏,是要迎接党的二十大吧!正是人民生活好了,文化艺术才会繁荣。
初秋的早晨还有一些微冷,田间地头的人们已经在劳作,一片祥和的田园风光,有人在种蒜,也有在院子门口薅花生的。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妇人在择菜,她的小儿子调皮地趴在妈妈背上捣乱。我想和小朋友打招呼,他却害羞的跑进邻居院子,邻居老奶奶拿了零食给他,他不吃,又躲进妈妈怀里。和大姐聊天,得知丈夫在外打工,她就在家照顾家,带孩子。这是她的第三个孩子!忙的时候她就在茶园做工,闲了收拾收拾家,照顾已经上高中初中的两个大孩子,看得出大姐脸上的幸福,因为她的家也盖起了两层小楼,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我站在她们家楼顶,看到田野被分成整整齐齐的小方块,菜地上不同的蔬菜,长得绿油油的,再加上远山深深浅浅的绿,被秋染出了几片黄,这如诗如画的美丽,我用最好的画笔都无法描绘。我看到村子里的房屋有的一层,有的两层,还有一两处闲置的房子被修整成“乡愁记忆馆”。我还特意去院子里摇了摇那口以前摇杆式的辘轳水井。如今,山上的林木成了生态公益林,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再也不用上山砍柴、下河挑水,人们生活达到了极大的丰富。我们年轻一代已经无法想象,这里曾是炮火连天硝烟四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乡僻壤!
走到路边,正好遇见李老师的旧友孟繁中,他年过60,看着身体还好,说起来是高血压慢性病。如今一个人在家,女儿远嫁,他也不能外出打工,领了村里的公益岗,带着大家做一些事情,除了拿低保收入政府补贴,再加上慢性病救治补贴,一切有政府“包办”,生活不成问题,也不用远嫁的女儿担心。我们跟着他走到他家里,他热情地拿出水果和点心招待我们。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净整齐,房前屋后瓜果飘香。老孟热情而健谈,他说前天看到自己上电视了,因为带公益岗干得好,又说庙街乡人头山村, 正在创建五星支部,这都是共产党领得好呀!说着说着,他笑容满面的脸上留下了泪水。他说:“俺娘如果还在,能看到这样的生活,该有多好呀!小时候俺娘带着俺姐弟5人还要过饭,吃了太多的苦。俺娘临走前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吃饱饭。”他又说,以前在山里的人因为土地贫瘠,道路不通畅,家里又穷,根本走不出大山,村里男人有好多打光棍儿的。如今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治山治水,封山育林,发展林果、白茶产业,打工、做生意、搞运输,大家各显神通,齐心协力把家乡建设得如此美好,即便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也会有政府来管,哪儿像以前,自己都吃不饱饭,谁还有能力去帮扶别人?孟老汉指着我对李老师说:“她还小,这些事情都没有经历过,恐怕听也没听过吧!”
我说:“我们家虽然没在山里,但小时候家里确实很穷,在我的印象里,6岁该上村里的学前班,因为没有五块钱的学费没上成。妈妈说我哭着闹着要去上学,无奈,她用破布给我做了一个书包,借了邻居姐姐的书,在家自己教我。”是呀,那也不过30多年前的事,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老师,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但小时候的记忆,虽然已经很模糊,却一直提醒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庙街在我的记忆中,被父母叫西山,因为是在舞钢最西边又是群山环绕,我虽然没有去捡过柴禾,但是父母说,他们小时候曾经拉着架子车去捡过柴禾。
我们又驾车从s228省道拐到茶旅小镇一号公路,刚到村口,映入眼帘的就是宽广的“舞钢市人民抗日斗争纪念墙”。纪念墙右前方是巍然屹立的四头脑山,侧身望去,像伟大领袖毛泽东仰卧长眠于此,因此当地人称该山是“毛容山”。抗日战争时期,舞阳县唯一的一支正规抗日武装——方宝动员区第二挺进纵队800多人,长期栖身于此。他们四处出击,打击盘踞在舞钢、舞阳、叶县境内的日伪武装,大长民族志气。人头山周边十里以内就发生过多次战斗,如1945年1月老寨山突围战,就发生在离这里5华里的老寨山,年仅26岁的新四军女干事、共产党员董汝敏壮烈牺牲。在这个毛公山上,30多人的抗日小分队与日军激战一天,打退日军五次冲锋。这支部队后来加入到新四军行列,称号是新四军河南挺进兵团叶舞支队,在新四军豫中军,分区副司令员黄霖指挥下,又在境内袭击了驻大韩庄的日伪军,在支鼓山打击了日伪军偷袭,在人头山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追剿,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抗日的战歌。
革命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庙街大地,解放后老区人民又创造了光辉业绩。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庙街乡在这里修建舞钢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一期工程“舞钢市人民抗日斗争纪念墙”已于去年竣工。抗日烽火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的建立与周边山上绿色茶园相衬托,可谓是烽火硝烟处,茶山“别样红”。
如今的庙街乡人头山村,根据地理风貌打造成了舞钢特色旅游小镇,依山傍水的红石崖的千亩茶园,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到茶厂的时候,老板正好在,又给我们泡了最新研发的工夫红茶。走了半天,一股茶香沁入心脾,瞬间让人神清气爽,半天的奔波一下子消除, 茶香萦绕在身边,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人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喝茶也有这样的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以前的庙街人都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现在的庙街人都可以品一杯自己种的功夫茶了!果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