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期秦广林《茧居族援助手记》读书会收获分享(第一天)
指导:秦广林,《破茧成蝶-帮拒学茧居孩子重返校园社会》作者,拒学茧居青少年20年服务实践者。
带读:黎裕明,广西资深心理师
樊志慧,山西资深心理师
参与人:部分心理师及茧居孩子的父母
分享人:李明国,山东资深心理师
李明国:今天阅读《茧居族援助手记》之“前言”和“第一章某天的茧居族访问援助记录”部分,领读人黎裕明老师,导师秦广林老师。主要收获:
一、茧居与援助。作者石川情从“记者”到“援助者”身份转变,对“茧居”“茧居族”、“茧居族类型”和“茧居族援助”的涵义分别进行了概述。
1、“茧居”。(P017)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逃避参加社会活动(义务教育的上学、非正式的职业就业和家庭之外的交际),原则上6个月以上基本待在家里(不与他人交往的外出)的状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拒绝社会活动(上学、就业、和社会交往);二是消极逃避在家中;三是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
2、“茧居族”。(P018)不是表示“病名”或“症状”,而是表示“状态”的词语。“茧居族”是相同“状态”的“茧居群体”的通称。(P019-21)日本“茧居族群体”和“茧居族兼容群体(容易成为“茧居族”的群体)”,全国大约有224.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
3、“茧居族类型”(P002)。一是“轻度茧居族”(个性派群体)。有改善或危机意识,暂时性陷入茧居状态,能勉强与普通人打交道,没有接受救治;二是“中度茧居族”(独特群体)。有改变想法,但自信心不足,缺乏执行力。不能持续参加社会活动(学业或就业)。接受过援助救治;三是“严重茧居族”(英才群体)。改变意愿想法丧失,无法参加社会活动(学业或就业),接受过援助救治;四是“非常严重茧居族”(天才群体)。不接触和接受援助救治,完全孤立状态,智商很高(天才)。
4、“茧居族援助”。就是对“茧居族”实施的援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运用一切手段帮助茧居者及其家人能够完成并维持“自立”状态的社会援助活动。也叫“访问援助”活动的“主动上门服务(家访)”(应家长邀约,非本人意愿),不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服务方式,有些类似于中国的“社会工作”。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全国茧居族亲友会”“亲友辅导班”“榉树会”等其他社会援助组织团体以及医疗机构的参与帮助等。
二、茧居族与心理疾病的关系。“茧居”虽然不是病,但有些疾病或障碍容易让人陷入“茧居”的状态。如精神分裂症严重心理疾病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症等轻型心理疾病,以及双相障碍、物质相关性障碍(药物中毒与依赖)、发展性障碍(自闭症、LD学习障碍、ADHD多动症)和性格障碍等,可能容易陷入“茧居”状态。长期“茧居族”中,1/3有精神(心理)疾病1,/3有发展性障碍,1/3性格障碍倾向。防治“心理疾病”可以有效减少“茧居族”群体数量和提升其生活质量,尽早回归社会生活。
1、发展性障碍。原因在脑部功能障碍,属于先天性生理疾病,需要药物或临床治疗。虽然不是心理疾病,但可以采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方法,以及教练(含父母)陪伴的“刻意练习”训练,进行及时矫正和科学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最好。
2、青春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茧居族”中的比例最大。10~25岁,青春期的青少年的目标是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最终确立独立的自我,同时承担社会角色。如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的独立、自我和承担普通社会角色)实现这个目标,就可以达到成人期(大人)。
3、性格障碍。一些性格障碍容易让人混乱的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得到帮助治疗,极易陷入“茧居族”群体。一是回避型。注重体面,害怕出丑、批评,消极逃避;二是依赖型。凡事依赖他人,责任归咎他人;三是强迫型。追求完美、关注细节、迂腐僵化;四是被动攻击型。无论如何都是否定批评失败,“我的今天都是父母的错误”;五是自恋型。“我什么都行!我自己很厉害!”,很怕万能的“自我”形象受损,回避考验(考试)交往;六是边缘型。被虐待或被忽视(被弃养),无法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一面依附他人一面按自我意愿控制依附对象;七是分裂型。对于社会交往感到痛苦。关注受伤的自我,否认社会关注;八是妄想型(精神分裂)。存在幻想、言行不现实的倾向。(2025.10.6)
秦广林“知行合一,超级学霸”读书会《茧居族援助手记》收获分享(第二天)李明国:今天阅读《茧居族援助手记》之“第二章 亚洲牵线 与茧居族结缘”、“第三章助其自立与重重阻碍 ”部分,领读人黎裕明老师,导师秦广林老师。
一、茧居族援助活动的“同伴支持”。“同伴支持”是指“经历过茧居状态、成功走向社会的人提供的援助。”参加“亲友会”和“访问活动”等“茧居族援助活动”,除专业人士(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外,茧居者的“家人”(父母、兄弟姐妹等)或“同伴支持”(经历者、同龄者和“出租兄弟姐妹”等志愿者或援助者),能够理解“茧居者”的心情,与茧居族保持朋友般的交往方式,贴近茧居族的内心,可提供有效的“茧居族援助活动”,神奇自然地为茧居族“自愈自立”提供支持力量。
二、茧居族援助活动的最终目标。帮助“茧居族”成功实现“自立”。“援助者”应坚持“为了让他主动实现自立,我该怎么办?”的基本态度,开展“茧居族援助活动”。
“援助者”如何帮助“茧居族”成功实现“自立”?一是精神自立。茧居者的“自我评价”水平较低,无法接受自己,不愿意正视自己,同时往往“怪罪他人”(我变成这样,都是某某的错)。援助者要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帮助“茧居者”及其家人改变认知结构、更新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内外信念(正性激励强化)的心理暗示作用,做到“自己思考、自己感受、自己决定”,最终实现“精神自立”;二是社会自立。改善孤立和沟通的问题。“茧居者”长期处于孤立状态,害怕周围人的眼光,很难主动接触社会。“援助者”作为家人之外的“第三方”,把“茧居者”及其家人作为普通人看待,让其对外人(善良体贴)感到放心。与“茧居者”及家人建立联系,了解掌握基本情况;从“茧居者”兴趣爱好出发,建立互动信任关系,增强其融入社会的主观愿望;帮助支持其从做家务(做饭、洗衣物、打扫卫生、购物)做起,逐渐恢复其社会需要的基本生活能力,增强其融入社会的自立能力和自信心的感受体验;三是经济自立。长期茧居者往往缺乏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尤其是金钱意识存在偏差。一种是极端节约,根本不会为自己的成长投资。另一种是极端浪费,花钱大手大脚。“援助者”要帮助“茧居者”增强金钱意识,学会理财与赚钱本领,学习社会生存知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努力实现“经济自立”,增强其融入社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实现脱离家庭依赖。
三、茧居族援助活动的思考启示。一是“亚洲文化”是“茧居族”的影响因素,但是亚洲各国的“茧居族”又有所差异;二是茧居族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但是偏僻农村也有“茧居族”;三是“茧居”不是“病”(生活“状态”),但是,一些心理疾病或障碍可能导致“茧居”,严重的“茧居族”可能伴随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或障碍;四是“茧居”不是心理疾病,但可用心理咨询(家庭治疗)、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矫正治疗;五是“茧居族援助活动”既要给“茧居者”赋能提供适应社会的动力和力量,又不能过度代劳解决困难,防止形成对援助者的依赖;六是“援助者”既要为“茧居者”提供“优质爱”,又要防止“溺爱”。要重视加强基本家庭教育中的感恩、生存、挫折、抗压教育。(2025.10.7)
开展茧居族援助活动,预防和治疗“茧居族”,要坚持“中庸之道”,适时把握好“度”。
202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