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生活的城市,我的根之所在,从出生到现在赖以生存的地方。每天起床感受到的来自沿海的风,踏实踩在这片土地上迎来亚热带的太阳,双层巴士慢悠悠拐过并不拥挤的城市高楼,从三角梅、凤凰花边低矮的古厝边传来悦耳的闽南语,日出日落每天两点一线瞅到家里已经亮起的灯光,竟也不觉得腻。于是我笃定地认为,我不会离开她,就像她滋养了我三十年的时光,轻柔地刻画我脸上淡淡的细纹,却依然在某个怄气过后的小小飞机场为我披上归家的衣裳。
菜市场,这座城市跳动的心脏,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影响退去往日的热闹,更多的人选择了30分钟就把菜送到家的超商。但方便快捷的半成品在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看来还是不够便宜和新鲜,宁可去菜市场散步一趟,又或者说每天不去走这一遭,心里便好不自在。在三月份,菜市场也跟着这座城市一起重启,和着稀疏春雨的早晨,夹在交通主干道和沿海公路之间的第八菜市场也开始人声鼎沸起来。雨水残留在窄窄的石板路上,老式骑楼间的电线杆划破低矮的天空,走上去并不觉得清爽。早上八点,海鲜摊上渐渐摆出了一条条肥瘦不一的鱼,睁大的眼睛似乎还未苏醒。摊主衣袖里饱满的汗水等待着蒸发,却已吆喝着顾客趁早将他们带回家。小小的摊位点亮了橘黄色的灯,扑面而来的鲜淳气息,五颜六色的干货、水果都被立体放大,露出丰富的表情,每一件都是特别的。从市场的这头走到底,会遇到很多擦身而过的人,大多是赶早买菜的老人,也有送货的三轮车,原本拥挤的小路便走得更慢一些。走出菜市场,深吸一口气,一天才算真正开始。
下午下班,热意已散,夕阳斜倚在天空,走进八市,人流比早晨更加热闹。一天的疲惫后,已经有些摊主倚靠在柱子旁闲聊,有的还在热情地贩售,心中称着食材的底线价格。摊位上的灯光渐渐撑起变暗的天空,海鲜池里的抽水声、单车的铃响声、讨价还价的吆喝声都揉成了一曲奇妙的交响,在耳边打转。手撕鸡和姜母鸭摊位旁排起了长长的队,八市沙茶面、浮屿面线糊、劳松扁食、明月虾面、古老的春卷小铺、热腾腾的包子店静候在八市的出口。原来世间的美好不仅来自新鲜的食材,也来自热腾腾的熟食。路过一家叫做“尚佳炒饭”的小店,店主双手拿着铲勺用力翻炒着加蛋的白米饭,铲勺与铁锅碰撞出激烈的声音,忍不住驻足停留。用力翻炒吧,把它炒得粒粒分明;用力翻滚吧,再翻一个筋斗,就能翻过这阶段暂时的不如意。你看,小小的菜市场那么多人都在为四季三餐忙活着,一天天,不厌其烦,还有什么好忧愁呢?
走出八市便是沿海公路,一排排的街灯已悄然点上,与刚冒出新绿嫩芽的大树并排站在一起,在红绿灯不停转换之间,静静守候马路上的川流不息。年轻的跑着装备齐全,大步跑过CBD大楼。大地也已迎来新一轮复苏,带动着我和身边的人缓缓向前。跳上公车,择固定的靠窗位置,鼓浪屿上的红砖绿瓦与静谧涌动的海水交相辉映,郑成功雕像守望着这片港湾。离海很近的时候,心里都是清澈的。
是我的城市,包容我倾泻的情绪,听我的喃喃自语。是我的城市,用潮涨潮落将我温柔环抱,又让我与其他人有了故事的连接。我串起了她的风景,而她成了我一直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