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见完了最后一个朋友,明天搭上去北京的高铁,再提起郑州,就不是“回”了,而是“去”。
前几天我一件件的收拾完自己的东西, 清点完所有的物品,最后快递发到北京的只有3箱书、一台显示器、两个随身的小包包、一双超舒服的跑鞋,总共60公斤。
这是能代表我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全部,如果不是因为快递方便,好像没有什么是不能割舍的东西。其余所有东西,都可以不要。我随身的所有行李,只有一台白色拉杆箱。
在这里生活的10年,喜怒哀乐点点滴滴,也随之变成了“曾经”。
离开一个城市,在另一个城市重新开始,所有的成本只有:生活费和是否愿意,除此,别无牵挂。不知道这是洒脱的代价, 还是选择上的幸运。
一个月前,我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去北京,还在纠结是深圳还是北京?去了一趟北京,小住了几天,被北京的小伙伴洗脑,留在北京。就像抛硬币选择一样,你得抛一下,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
「2」
让我唯一担心的是北京的环境,以及冬天的雾霾和寒冷。说到底还是醉心深圳的气候和满眼生机勃勃的绿树红花,气质里透着洋气,我自恋的觉得那和我的气质很搭。假如北京有深圳一半的环境,都不存在这样的纠结。唉,这说的不是上海么?可是我不想去上海哎,没有任何链接。说到底,环境不是最重要的,链接才是最重要的。
在北京就不一样,有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的熟悉的一切,有我过去一年攒下来的优秀的小伙伴,还有我内心深处向往的事业,和不一定属于我的机遇。
留到哪个城市,环境重要么?重要!可在郑州,一年365天,有多少天的气候是比北京好的?尤其是近半年,我频繁往返北京,频繁观察两个城市的天空颜色和雾霾指数,郑州的污染更胜一筹吧。我们不照样生活么?
人到北京,思想就被绑架,为什么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说北京的好,比我以为的好还要多很多?在北京的第三天,就被刷了认知,接触到了我从没想过、也没打算做的事,让我很受震动。
北京是帝都,是文化经济政治中心,无论它的好、坏,都会被评论者放大。
清楚知道这一点,再做决定,就容易多了。大不了,富贵“险”中求嘛。照目前的环境看,留在郑州危险系数更大。于是去北京,变得刻不容缓。
「3」
从北京回来,讲完我的第二期线上课,就去广东看父母了。他们还不知道,我要转移阵地。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然也支持。“只要不在郑州,去哪个大城市都行”,这是我妈的原话。原来关于年轻人应该去哪发展,她老人家,比大部分年轻人都拎得清。
最初有离开郑州的想法,是去年10月,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个更加智慧的世界,通过加入社群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新增了让我更具有安全感的硬技能,以及解开了困扰我很多年的职业困惑。仿佛打开了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而这个全新世界的心脏,在北上广。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变得更加智慧,变得更加强壮,我必须离开,去寻找和我一样的一群人。如果我想成为我期待的样子,我必须离开。在郑州,我感受到的唯一的养分,是我生活这么多年的熟悉和建立的习惯。
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平台,走, 从来没有遇到比这更强烈具体的冲动。
「4」
一年前,我开通公众号,公众号叫做“好奇共和国”,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你为什么留在了现在生活的城市?》。
我为了说服自己,凑了很多非留下不可的理由,一切看起来都理所应当。
这是许多人无法选择的根和故乡,是不同时代的人挥霍青春的地方,是千万人燃烧过梦想又梦醒了的地方,既是外乡人慢慢习惯后决定定居一生的地方,又是不安的人在跌跌撞撞明白许多后回归的土壤。因此我们变得极其包容,心照不宣的都留在了这儿。她对我们有如此特殊的意义,但也平凡甚至土的没有一点特色。
我们如此熟知这儿的角角落落,尽管很少人耐心走完过每一条街道。就像晚秋的某个清晨八点整,走在某条不知名的路,路的两旁长满了最具郑州特色的法桐,树叶随风一片片飘落。
这种熟悉,是别的景色比这美丽一百倍的其他地方给不了的。于是我们就在这不能替代的熟悉中,平凡认真的过着自己,就像每一片都不一样的法桐树叶。
我从来不说自己城市的坏话,也不抱怨什么。既然还生活在这里,就有点公民的样子,看不惯,要么做人,要么闭嘴。
后来,由于考虑到个人品牌的经营,公众号更名为“乌龙明月”,名字变了,可我依然对这个世界好奇。
一年过去了,时间走了,也在我身上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我不想做法桐叶一样的千万人了,我想做我自己。可能是香山的枫叶,可能是夏天后海的雨,可能是故宫的茫茫白雪。唯一确定的是,我会成为千万个北漂中的一员。
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是这么形容一个新的生活起点。
“阳光照耀大地,绿叶涌出树枝,犹如电影镜头中万物飞快生长。那熟悉的信念又回到我的心中,夏日来临,新生活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