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认知的形成,无非是在众多的噪音当中生成信号,屏蔽和排除噪音。
中国出世的哲学以及西方的教堂设计,都有意或者无意的创造一种“洞穴空间?《陋室铭》讲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排除外界的噪音。“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一远,地就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了。教堂的内部设计,也是充分的让你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
而笛卡尔认为,没有上述两种情况打造的“洞穴空间”,人是无法形成自己的、正确的认知。
我们的认知就是一个基本程序,先有现象的东西,然后在这个现象的背后去解码,去获取能够支配这些现象变化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而人类获取认知的途径,希望通常认为有两种。一种是“唯理论“,所有的知识都是源于人头脑中的一些天生框架,与中国的格物致知很像。另外一种是“经验论”,认为一切的认知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经验堆起来,通常是归纳法。比如老虎,人类天生的框架中没有对于此类猛兽的处理办法。到那时当你在动物园亲自看到或者从电视、网络上看到凶猛的老虎是如何觅食,你一定会从中学到,老虎,不能单独靠近,要保持安全的距离。而“唯理论”和“经验论”,看似表面冲突,实际上也是相互补充的。两种看上去特别冲突的观点都是从各自的角度,表达了对某一个现象的一个侧面描述。
所以我们的认知,既要互联,有需要深思。既需要洞穴,有需要一定程度上满世界走。我们需要在这两者中找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