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自从自己开始记录每日反思以来,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记录的每日反思,态度上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随性。
怎么个随性呢?就是每天晚上,我的脑子会开启回放模式,细想这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选择对我最有影响,或者是最有感觉的事情进行记录,并借此思考一番。我自认为这就是有效的“每日三省吾身”。
直到今天,当我看到成甲老师《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对“信息”和“知识”的定义时,它就像一盆冷水一般将此前沉醉的我浇醒。
先来说一下成甲老师对“信息”和“知识”的界定。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成甲老师说很多人口中说的“很有知识”,其实只是掌握了一堆的“信息”。只有当你掌握的信息能够改变你的行动时,这种信息才能成为知识。
也就是说,真正的知识是能够对你人生进行指导,并伴随你每日的言行举止的东西。所以,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叫“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可以解释为,很多人只是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并不是真正懂得了所谓的道理(知识)。
我忽然明白了自己最近产生“觉得自己记录的每日反思似乎没什么用”这种感觉的背后原因了,因为我只是在记录信息,即使记录过程中有对自己为人处事和外界事物的深入思考,但我接下来的行为举止却依然止步不前。
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借鉴成甲老师对“信息”和“知识”的解释,我瞬间明白,自己需要对每日反思做一次深入认识。
首先我应该想明白自己记录每日反思的目的。我的目的就是能够留心每天发生的事情,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指导自己接下来的行动。
其次,针对这一目的,明确实施的步骤。一是要坚持记录每日反思,并能够在最后一步加上“自省”环节,也就是将每日学到的“本质”的东西内化于心,进而形成自己的实践战斗力;二是将需要养成或者改变的行为习惯分类,按照轻重次序列出来,每次只练习一个;三是通过刻意练习方式,将每次的这种改变逐渐转变为自己的习惯。
经过了一番思考,我确定了自己当前最需要改进的就是自己的“专注力”。今天一天,我都在进行这种刻意练习。比如我尝试在走路的时候只专注身体随脚步移动的感受,吃饭的时候放下手机只专注吃饭,工作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投入眼前的工作内容中,直到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才去做其他事情。
我发现,专注只做一件事,虽然看似时间利用效率不高,但能够让我产生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觉,并且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利用吃饭、走路的时间想事情,并没有把事情想得很明白,甚至是混沌的状态。而专门花时间去想一件事情,效率远远高于利用所谓的碎片化时间。
收获满满的一天,加油,继续刻意练习自己的“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