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认真地对序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阅读听直播录音前一次,听直播录音后一次。凭着一词一词、一句一句地看,再前后联系、分析,最终竟然有不错的收获。这真是值得欣慰的地方,同时也感受着理解力的提升。
这一篇是我对领读前后两次分析阅读的记录。有些碎碎念,主要价值在展示了我在分析阅读中的思考痕迹。因为在活动开始前确定的一个目标是熟练掌握分析阅读的规则和技巧,而序言的阅读中,确实有一些收获,故有此记录。主要内容有:(小伙伴们可能需要翻开中信版才能看明白有的地方,原谅我目前还不能完全顾及到利他原则)
一、序言《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
领读之前,第一次分析阅读
领读之后,第二次分析阅读
二、序言《快思考,慢思考》
领读之前,第一次分析阅读
领读之后,第二次分析阅读
三、对比差距和不足
四、我的经验和感受
五、下一步行动
一、序言《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
听领读之前,第一次分析阅读
1.能够把研究过程分为这两个部分。
2.关于判断讲了些什么,归纳得很散,每个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不大能看的出来。
听领读之后,第二次分析阅读
一个发现
因为本节是讲研究的过程,所以永澄老师按照研究的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使得脉络很清晰。但是导图“1969年的一次研讨”这一部分中,有一个错误。二级标题“更近一步实践”里的内容,应该是“当周五的讨论”,准备的一项调查。参见第4段原文“我们准备了一项调查” 。
这一节的1、2、3、4段,是围绕问题:“人是否是优秀的直觉性统计者”展开的。第1段讲研讨会的开始、大致介绍阿莫斯;第2段提出问题,得出研讨会上得出的结论,附条件否定,即人不是优秀的直觉性统计者,但附有一定条件;第5段,周五对一些研究人员的统计直觉进行研究,并提出他们的研究目的;第6段,通过调查,结果和最初的研究假设一致。
下面是我的归纳:
永澄老师把书上的话重新构建了,我的笔记中只是照搬原文。现在,我来尝试说一下。实际上,我们利用直觉不能感知(或者说判断)由小样本得出的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但是,现实是(“主观判断是存在成见的”),特别容易相信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研究中对观察样本的收集不足;一个实验的原创性结果可以被成功复制的概率很大,即使用一个小样本也可以做到。实际上和现实是是我对3、4段内容的关系的理解。
存疑在:一是不知是否对,二是欠缺在三个现实是,我无法像永澄老师一样简单说出来。好像他的做法有把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去掉、用另外自己已有的知识,换一个词语来说。
我的不同
1.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总结,把5年后的论文《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归纳为第4个研究成果,因为考虑到论文是他们“研究的主要发现”。
2.永澄老师把研究对象概括为:直觉带来的偏见。乍一看,我疑惑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第5段,最后一句话“如此说来,直觉对判断的影响便是显而易见了。"给了我提示,我需要联系这句话的前面和后面内容。于是有了,笔记中”研究对象:直觉对判断的影响——对启发手段(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系统性失误】)/直觉思考存在成见“。这些句子,意思也就是永澄老师说的直觉带来的偏见。
3.可能性法则,联系原来在《别做正常的傻瓜》中有相关了解,增加了两点。永澄所认为的知识阻塞处、”你的理解被作者验证的快感“,在这里我没有什么体会。
4.喜欢永澄对“相似度和可得性法则”两个概念,进行解释时,用的”理论重点“,并自己思考概念的意思并写出来。
二、序言《快思考,慢思考》
跟完永澄对序言《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的分析阅读之后,感受到自己先独立分析阅读再听领读的优势。序言《快思考,慢思考》,又独立分析阅读,如同《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说,仅仅只是凭借着对文字的理解,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去学习。
听领读之前,第一次分析阅读
1.晚上十点多了,之前刚完成一次分析阅读,看的我稀里糊涂,XX页最底下一句话“我们没有自问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有的直觉性判断是否都是通过我们研究的启发法而产生的。”天哪,这是说的什么!这么绕口!于是放弃睡觉去了。
2.第二天,安排了精力好的时段,运用能用的文法和逻辑,终于找出找出“我们没有自问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有的直觉性判断是否都是通过我们研究的启发法而产生的。”这句话讲的是什么!!!
关键词有三个:不确定因素、直觉性判断、我们研究的启发法。次要关键词:通过、产生。也可以说,一组是名词,一组是动词。
紧接着后一句“不过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可以知道,直觉性判断除了通过我们研究的启发法产生,还有其它的方式。再往后一句,就可以看到其它方式会是专家们的直觉、长期实践的结果、熟练。对比自己和永澄老师的笔记,我把这些词语联系起来理解的能力弱许多。
一直到第6段第一句“不幸的是,专业的直觉并非全部是从真实的经验中得来的。”这是一个过渡句,作者要开始说另外一种产生或者说影响直觉性判断的因素了。即情感。由于当时手头没有台版和英文版,对这个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此。“思忖”的翻译太坑人了。
最后的最后,快要放弃第8、9段的理解了,想着前一天才说的要在知识阻塞处下功夫,又开始调整状态投入进去。我给第8段用斜线进行了分层,到“要是问题很难”前面是前半部分。明显,第2、3句讲的是同一个内容,讲在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直觉性判断解决问题,并举了一个象棋大师的例子。后半部分讲的是问题很难,直觉来发挥作用,但会被上一段讲到的情感因素影响,置换问题而自己不知道。
第9段第一句话是一个过渡句,说明了直觉性判断解决问题的第三种方式——慢思考。
3.快思考的定义里,给出了三种情况。不过当时没能明确出,快思考是所谓的直觉性判断。
听领读之后,第二次分析阅读
1.细化、清晰化原来的笔记。
2.分析一些关键词的词义、寻找之间的关联。
三、对比差距和不足
首先,我觉得要学习的是他认真的态度。导图的详尽,可以知道他阅读得非常细致,逐字逐句都看并思考分析,从中获取词义、主旨、论述以及有哪几个部分、讲了什么。
其次,是要练习他具备的几个能力:
1.找到关键词、理解关键词、关联多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我的差距在,能够找到关键词,理解和关联,并且用作者的话表达出来欠缺很大。
2.发现关键句之后,在这个知识阻塞处停下来,把前后打通。
3.每一句话、每一段话都分析,架构出原本分散在全篇的论述。
4.之后,对某几个段落讲了什么,用简洁、用词精准地进行高度概括出来。比如一级标题中的研究主题、研究对象、成果举例、影响面、评价,二级标题中的理论重点、对象、内容等。类似于前面讲过的属性阅读法。多积累、常练习。
5.关联其它知识。这取决于有相关知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有知识体系。从这他两次关联的几个内容来看,我对那些知识的掌握程度,限于知晓或了解,所以调用不出来,更别说能说出一二。再一个,要在学习中提升关联或联结的敏感度。
6.发现他对一句话的分解,或者说解构能力超强。比如,可得性启发法,被分解为【过程】和【结论】两个部分在解释;不同难度问题下,直觉性判断的使用,被分解为触发、启动、结果在说明。这是体现理解程度的地方。分为部分、步骤使得理解变得很清晰。
四、我的经验和感受
1.要沉下心来,专注。
2.逐词逐句地阅,有时候读出来。(阅读这个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阅,只是眼睛看,嘴巴不出声;二是读出声音。)
3.一下看不明白的句子,分析构成,由哪些词语或短语组成,哪些是修饰成分,是什么关系。
4.文中会有一些提示作者要讲另一个内容、另一个方面的句子,如前面例举的几个过渡句;段落后面总结的句子,比如《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第5段,最后一句话“如此说来,直觉对判断的影响便是显而易见了。";段落前面,告诉我们接下来是讲什么的句子,比如《快思考,慢思考》第8段的第一句。留意这样的句子,可以帮助获得讲了什么。
5.注意作者对关键词或者说概念进行解释时,所用的词语,以及作者对这个词语的说明。有时候,他不会用同样的一个词;对词语的说明,他会用简单的句子阐述,会举事例,会引用另一个人说的话。这次分析序言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我们要从字里行间去发现蛛丝马迹,像一个侦探一般。这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到过的。
6.关键词句的理解,暂时还没有可以说出来的方法,在不断实践和归纳总结中。
7.永澄老师对结构的分析、概念的提炼令人很羡慕,慢慢练习吧。
五、下一步行动
1.像永澄老师一样认真和较真、细致。
2.用这本书做分析阅读的刻意练习。最大的优势在于,每一次的分析阅读对可以和高手做对比并获得大家的反馈。学习顺序是,自己检视和分析做笔记;跟领读;对比差距,分析不足和调整行动;不定期反思。
3.这几天顾着阅读本书,没来得及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关联和拓展。对两种直觉性判断,联系已有的知识,分析最近的判断和决策,尝试学以致用。第04号作品写知识和我的关系。
P.S这是阅读过程中三个版本的笔记
序言-分析阅读01mubu.com/doc/cWQG5dyp6
序言-分析阅读02mubu.com/doc/fqdzdbC9C
序言-分析阅读03mubu.com/doc/g7Wv2PV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