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到了认知觉醒的第三天,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用元认知来观察自己注意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相信你可以轻易观察到这种现象,身体坐着A,脑子却想着B。
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
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着与他人的关系。
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这些场景司空见惯,俗称分心开小差,不过你可能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甚至还对自己能一心二用还沾沾自喜,然后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健身愚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试着分解注意力,回顾任何一件事,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都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
比如跑步时,跑步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我们会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身心地感受这件事,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和当前事务相关的事情上,所以跑就是跑,吃就是吃,睡就是睡。我们想到了孩童时候都是这样,那时候我们善于投入,免于接受,平和无忧,灵性十足。
但是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我们在行动上集中的注意力越来越少,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注意力越来越多,于是我们不再去耐心忍受行动,从此分心代替专注,身心开始分离。
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分心走神无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所以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是觉得当时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服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智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
既然选择了学习专注,我们就用深度沉浸的方法。这世上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人都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然而获得深度沉淀的能力不仅靠热情,它更是一项技术,它是有方法论的。
刻意练习这本书给了我们大致的答案。
首先我们要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练琴,你要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完曲子。
练习时极度专注。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
如果想变聪明的话,首先要保持极度的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也就是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嫉妒的投入,事后呢,完全忘记,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就会蹦出来了。
第三点是。获得有效的反馈。这里有效的反馈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教练。
第四始终在拉伸去练习。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没有意义,但是挑战太难的人我也会让自己有挫败感。
悉心体会以上4个要素,我们就可以进入深度沉浸的状态。其实大量的天才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应该说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的审视自己吧。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