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题记
秋意浓,梦红楼。觅因果,叹兴衰!
一叹黛玉之美。林黛玉进贾府,宝玉初见黛玉时,曹翁便用细腻的手笔描绘了宝玉眼中的黛玉的外貌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回中,黛玉边哀泣低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边将残花葬于尘土之中。黛玉葬花将现代社会中的“行为美”体现得淋漓尽致。黛玉的悲剧命运似乎从一开始便已注定,一棵绛珠仙草下凡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报答当初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孤傲清高的性格使自己处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困境,与那个时代下的封建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一句“一朝花尽人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诉尽古今多少痴情男女的别恨离愁?而“冷月葬花魂”又为自己的悲剧命运更添一分凄冷。
二叹宝玉之淫。在第五回中,警幻仙姑曾这样评价宝玉: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兴趣,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故宝玉之淫乃为痴情。书中宝玉一心痴恋着黛玉,黛玉说自己死,宝玉便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他执念于与黛玉结下的木石前盟,不承认金玉良缘。而宝玉之痴情并不仅仅是对黛玉,宝玉认为“女孩儿未出嫁,是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石,是颗死了的;再老了,更变的不是颗珠子,竟是鱼眼睛了”,他甚至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宝玉对女子的尊敬与关心在古代女子地位卑贱的背景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他喜欢亲近关心自己的丫鬟,戏子蒋玉菡等“边缘人”,此皆种种,都可谓之“痴情”。
三叹宝钗之命。曹翁笔下的宝钗是一个古代典型的维护封建礼教的女子。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在贾府中罕言寡语,处事圆滑,深得贾母王夫人的喜爱,连丫鬟些都更愿意和她玩耍。她志向于通过选秀一朝成名,希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但在选秀失败后,她继而又转向“金玉良缘”,尽力讨好贾母,缓解与黛玉的关系。但观念的不同使她即使和宝玉结成金玉良缘,却终不得幸福。空有“停机”之德,却终究落的个“金簪雪里埋”的悲惨命运。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由高鹗续写完成的。但根据众多红学家研究指出,高鹗的续写与曹雪芹的原先的设想是有许多出入的。而这些差别在《红楼梦》的新旧版电视剧中都有体现。1987年版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红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脂砚斋批语再结合高鹗所续写的所拍摄,而新版的《红楼梦》完全按照通行本所拍摄。假期里我看了87版的,删减很多,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还原得较新版更好,可谓之经典佳作。
《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曹翁尊重热爱女性,正如书中的宝玉一样,他眼中的女性人物,鲜活富有个性。全书都在对当时地位低下的女性进行歌颂,笼照全书的《红楼梦曲子》更是直接歌颂女性的大联唱。它歌颂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歌颂湘云是“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歌颂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但同时,无论是高所续的《红楼梦》还是红学家研究得出的《红楼梦》都有一个共同点,《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一部女性的悲剧,一部封建社会的悲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珠泪滚滚冲垮了红楼,雕梁画栋化作一堆尘土,往日的富贵奢华烟消云散,“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翁用美丽女性的泪水酿出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剔除时代的局限,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细细品咂,仍是熠熠生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一梦,梦醒雾散,繁华终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