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笔记(三十四)
金陵十二钗之秦可卿
秦可卿,是宁国府贾蓉的妻子,可卿是她的乳名,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小叔子贾蔷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对秦可卿留有深刻印象。当然,并不仅仅是为她独有的美貌所吸引,而是对于她的死备感兴趣。通过她的死和她死后发生在贾府里的一系列非正常的反应,便可以生出来很多疑问。
水仙花淡雅芳香,人见人爱,又名“水中仙子”,秦可卿也确实象仙子一般,难怪宝玉梦中太虚幻境欢会的仙女即是“乳名兼美字可卿者”。
秦可卿的判词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最后一首判词在讲秦可卿,“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红楼梦》里被各家考证最多的就是这一段。秦可卿在小说里是病死的,可是画里表现的是上吊死的。“情天情海幻情身”,秦可卿的姓“秦”和最后一个字“卿”,就是情的谐音,整个都在讲情。这个女孩子是因情而死的人。她的公公爱她这件事,她无法克制的美,是她造孽的原因。“情既相逢必主淫”,曹雪芹认为甜言蜜语的情本来就在主淫,他的目的非常清楚,认为情是一个被包装过的性,所有浪漫爱情的背后其实就是性。“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不要说败家的子弟都是荣国府的人,真正造祸抄家,让这个家族败落的根本原因是在宁国府。秦可卿是小说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女子,开篇没多久就死掉了。秦可卿就是警幻仙姑,她是贾珍爱慕的对象,也是贾宝玉爱慕的对象,引导贾宝玉进入春梦的就是秦可卿。秦可卿那么美,美到这么多情天孽海全部跟她有关;她还变成警幻仙姑,让你知道一切都是空的、假的。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从曲子开头几句看,作者似乎是把贾家败落的责任归到秦可卿身上。其实细看书中情节,不过是通过秦可卿把宁府贾珍、贾蓉、贾敬等人牵出来,进行暴露和鞭苔。秦可卿的堕落是主动还是被迫,不得而知,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贾珍都是主要责任者。秦可卿出身并不高贵,是其父秦业丛"养生堂"抱养的孤儿。贾珍这个无耻的酒色之徒垂涎其美,不顾伦理关系,勾引她堕落,导致她自杀,应该是合理的推测。由此再进一步,作者以为贾珍的堕落,责任又在其父贾敬。这个贾敬一心想当神仙,整年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 羼",完全放弃了家业和对子孙的教育。于是贾珍、贾蓉父子"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们。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不败何待?
《红楼梦》是一部感伤的书,它让人看到了繁华富贵的短暂和最后的幻灭。可是在十三回之前,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虚幻之感,真正落到贾家,第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秦可卿的死亡。秦可卿,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性的丧事,却豪华到了惊人的地步,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四大郡王全部到场,用现在的话说,党政军要员都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古代封建社会丧礼不是个别人、个别家庭的事,而是整个家族在社会里的社交跟门面。丧礼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应酬,大家都在关心谁到场了,谁没有到场,而不是对故去人的哀伤,所以秦可卿的死亡里隐藏着一种孤独。从寒门嫁过去的秦可卿,变成了这个大家族中花瓶里的一朵花,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对秦可卿的死真心哀痛的大概只有宝玉,因为她是宝玉最早的性幻想对象,当宝玉知道她死了之后,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宝玉对人有一种真情,其他人不过是走过场。曹雪芹在家败人亡之后写这部小说时,回忆当年的繁华富贵,这其中包括丧礼的风光,他有一点茫然,感觉到人事的空幻,所以在他笔下,死亡这样的事件也好像一场戏一样。秦可卿这一段,用今天的眼光来读,我们不是很容易懂,因为其中有豪门家族另外的一面。当然第十三回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即后来发现的一直没有在《红楼梦》刊印版本里出现的一回——“淫丧天香楼”。
大家找到了曹雪芹最早的《红楼梦》版本,这个版本里的好多内容没有刊出过,尤其是“淫丧天香楼”这一部分。里面描写了秦可卿的死亡,她其实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她的公公贾珍逼奸,最后在天香楼上吊死的。大家在读十三回的时候要注意,作者在十年当中不断修改,把家族里这个不可告人的丑事掩盖掉了。脂砚斋的评语里面说:“雪芹真正厚道之人。”意思是说家里的丑事,还是不讲为妙。其实前面已经有隐喻了,王熙凤带着宝玉去看秦可卿的时候,喝醉酒的家仆焦大就在骂“你们家爬灰的爬灰”,“爬灰”是民间很粗俗的话,就是公公与儿媳妇偷情。这里隐藏了这个豪门家族的风光富贵里面某些污秽肮脏的事情。它有一点像忏悔录,因为贾家已经败落了,或者其原型曹家已经被抄家了,作者对这个家族的败落有很多反省。第一次写时就直接写出了家丑,可是后来想到这个东西会被传阅。就像你今天写一个日记,如果你确定没有人看,就会写得很大胆,可是当你有一点担心,想到或许有人会偷看,可能包括你最亲的父母或者丈夫、太太、孩子会看的时候,你下笔就会不一样。
曹雪芹刚开始写《红楼梦》时,是不太在意别人看的。他在人生最后的十年中回忆自己一生的悲哀,很大胆地写这部小说,原本是写给自己看的。可是小说写了一半以后,便陆续有人翻阅了,他忽然意识到有读者,下笔时多多少少会考虑到读者的反应。在西方,比如萨特曾介绍过法国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让·热内写的《鲜花圣母》,他是在监狱里用做手工的纸写成的,萨特看到后认为从没打算给别人看的作品才是最精彩的。可一旦想到你的作品会有人阅读,就会有所顾忌,所以他会修订。《红楼梦》修改了十年,其中透露出作者从完全率真地要呈现家族历史,到最后用很多神话把真事隐去,借用假语村言,在真和假之间做了调整。现在大家都希望了解《红楼梦》最早的版本和后来修改的刊印版本之间的差距,其实,其中差距最大的就是第十三回“淫丧天香楼”。如果这是最初的版本,恐怕秦可卿的死是这个家族中最令人震惊的大事,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上吊而死,以及上吊的原因。这个时候办这个丧事,即使再风光,也隐藏不住其中惊人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