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是豆,粉刺是刺。
……
电梯里,各种「爸爸妈妈」相继退走,现在还剩下「田亮的妈妈」还在洗脑式的循环播放。
神奇的是,这个广告词不能说倒背如流,也几乎「终身难忘」。为什么脑子里总是充满各种奇奇怪怪没用的东西,讨厌还去不掉?
这不是重点。
……
我对广告词里的「痘痘」和「粉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我印象里,痘痘是俗称,分词是专业术语
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
可为什么广告里,小姑娘用手指的痘痘长在脸上而粉刺?
一群娘炮小男生用手指着细细的胳膊?

网上搜不到这个广告高清版,所以胖总决定去电梯里蹲这个广告。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幸运,电梯上下楼一次就拍到了。
所以,粉刺长胳膊上,痘痘长脸上?
而且你发现广告中,小姑娘脸上的那颗很大,而娘炮们的胳膊上却啥也看不到,还以为粉刺是什么撩人的性暗示呢。

那么,以前经常说「脸上有粉刺」的说法错了?
你会发现,在百度搜索「痘痘」,出来的往往是痤疮。
而你搜「粉刺」,还真有粉刺的词条。
因此,粉刺和痤疮是专业术语,痘痘是痤疮的俗称。
痘痘也叫青春痘。
倒不是说长了青春痘,人就很青春。
而是说这种皮肤病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青年男女在长身体,导致雄激素分泌旺盛。而雄激素会导致皮脂腺产生更多的皮脂,皮脂与脱落的表皮组织混合后形成像泥沙一样的物质堵塞毛孔,导致痤疮的发作。
所以青春痘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称,和你是否还青春无关。长痘了,那就是青春痘。
粉刺,顾名思义就是粉粉的,像刺一样从皮肤上长出来。
其实也是痤疮的一种形式,也可以叫「暗疮」。
你就这么理解,粉刺是痤疮的早期的非发炎形态,而痘痘通常指的是痤疮中后期发炎的形态。
1、粉刺,「事故」 的起点。
(是事故不是故事,别看错了哦)
由于皮质分泌过多,再加上老废角质没有及时清除,于是毛孔被堵住了。这个被堵住的毛孔就叫做「粉刺」。
根据它是否与空气接触,分为两种:
①闭口粉刺(白头)。
由于毛孔被完全堵住,形成一个闭合的小鼓包。但不与空气接触,所以里面的油脂和角质是白色的。摸起来有疙疙瘩瘩(密集恐惧症慎看)的感觉,不红不痛,但看不太出来。侧光时则比较明显。
有时候手贱会去挤。
或者粉刺通常很小,直接用指甲顺着皮肤的方向划过去,白色的油脂就挂在了指甲缝里。
有时候还伴随着连续扑哧声。
很解压。
拿鼻子闻闻,有点臭臭的。
臭味源于细菌分解皮脂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和硫化物。
②开口粉刺(黑头)。
毛孔口没有被完全封死,有一个开口。里面的油脂和角质接触到空气后被氧化,变成了深色。
常出现在鼻头、鼻翼两侧。黑色或灰色的小点,不痛。
不论是白头还是黑头,都没有产生炎症,是初级阶段。
2、痘痘(炎性痤疮)「事故」升级啦!
如果粉刺不及时处理,毛孔里的痤疮丙酸杆菌(一种喜欢缺氧环境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分解皮脂,并引发皮肤的免疫反应——也就是发炎了。
这时,粉刺就进化成了我们常说的「痘痘」(青春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
①丘疹 ,「红色的小山丘」。
表现为红色、发炎的微小隆起,摸起来有点硬,会感到疼痛。
这是炎症的初步阶段。
②脓疱,「顶上有脓的红色小山丘」。
丘疹的升级版。
顶端有一个由白细胞、细菌和死皮细胞组成的白色或黄色的脓头。
基底是红色的。
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挤的就是这种。
谁说人喜欢挤了?不就是因为痛的难受,挤一挤似乎能从心理上缓解脓包挤压神经带来的痛苦嘛!
但不当挤压很容易导致进一步炎症加深和留下痘印。
3、结节和囊肿,「严重事故」。
由于堵塞的加重和处理不当,产生更大、更深、更痛的硬块,位于皮肤深层。
结节是硬块,囊肿内部有脓液,摸起来较软。
这是最严重的痤疮类型,很容易损伤真皮层,留下深层的痘印、痘坑。
这时候强烈建议看医生,不要自行处理。
所以,粉刺和痘痘,几乎可以出现在皮肤的任何地方。并不是粉刺长身上,痘痘长脸上这么简单,这样会给一部分人产生错误的引导。
只能说,视频中他可能想表达肩膀上长了一片粉刺,但粉刺实在太小,无法看清。
这个广告由于太过洗脑,但因为台词简单,被简单记住了。
反倒是另一个「我们是DOG登录少年组合……」,也是做这个产品的广告的……
一群穿着幽灵衣服的少年从屏幕上飘过,嘴里念着含糊不清台词。
完全没有存在感。
倒不是因为口齿不清。
我记得前一段时间的「月饼」,当镜头来到任意一个方阵,大家齐声喊口号,可是喊什么是完全听不清楚。
对,所有方阵都听不清楚,不是因为他们口齿不清。
群体齐声念,就有这个问题。
听不清、或台词过于复杂,对于广告来说是忌讳。
仔细想想,就记得「登录少年」了,第一感觉是台风登陆了吗?锋芒压过了产品,有点喧宾夺主。
另外,苏炳添貌似也做过这个广告?
一次也没看到过。
我只记得他的那个「霸霸」的广告了。
可能他和田亮,一个主打线上,一个专攻线下吧。
能被人记住,广告才有价值。
但不管怎么样,能被记住的,我都不会去买。
……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