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6年作亲子读书会时候的内容。当时女儿才上中学,还是有时间读课外书,所以我就组织了几个爱读书的小朋友和妈妈们一起做了亲子读书会。因为孩子们的课业越来越重了,这是最后一次,一晃七年了,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境。
几年后我开了现在的公众号是因为我忘了怎么进入当时的公众号了。呃……我现在尝试着把之前的内容搬过来。
内容如下:
直到结束了本次分享,在回顾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一本讨论"如何爱"的小说。也直到这时,我才进一步意识到这本小说的现实意义: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家庭都正面对着、纠结着的问题。
孩子,我该如何爱你?
严与宽的尺度在哪里?
爱与害的界限在哪里?
小说仿佛是一次社会学试验,让读者以俯视的角度看整个试验过程,故,若能深入思考,则必有所获。
书中,作者展示了三组平行关系,分别是:
A.贝尼一家的现实生活展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生养人类的父母,但她并不庇护那个特别的你,万物在她那里都是平等的,因此她的法则是残酷的。贝尼一家在这残酷的法则下辛苦地劳作,努力地生存下去。
B.贝尼努力庇护下的邱棣的生活。贝尼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尽其所能地疼爱着邱棣,他一方面用他并不高大强壮的身体支撑着这个举步维艰的家庭,另一方面又希望尽可能地让邱棣拥有一个轻松幸福的童年。
C.邱棣养育小鹿小旗。小旗被邱棣带离它原本的生存环境,邱棣心中的小旗并不是一只小鹿,而是一个孩子,它有时像邱棣的玩伴,有时像邱棣的孩子。邱棣在小旗那里构建了另一种他渴望已久的关系。但最后小旗被印棣击毙。
这次读书会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
1.你如何待这三组关系的相互依存关系?谁对谁是有约束力量的?谁更稳定?
孩子们一致认为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三组关系中最具决定性的基础关系,它直接影响到其他两组关系的存在方式。正是由于贝尼一家在自然中的生活很艰难,才决定了贝尼对邱棣的爱有时显得有心而无力。也造成了小旗最终被杀的命运。
2. 你认为小旗的被杀是谁的责任?
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分为两组意见。
A.多数孩子认为邱棣应对此负责,他用一个不理性的母亲养孩子的方式宠爱小旗,让它过上了人的生活,但小旗像个无法无天的孩子,肆意妄为,将邱棣一家的生活拖入了绝境。所以邱棣负有教养不善的责任。
B.Tina则认为邱棣的爸爸贝尼也需要为此负责。因为他同意了邱棣养小旗,而事实上,贝尼的家是不足以支撑对小旗的养育的。这家人仅够维持的生活状况经受不住任何多余的负担。贝尼作为一个成年人是应该可以判断的,但因为爱,他放弃了判断和坚持。这就是溺爱!
爱与害的边界在哪里?我们讨论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超出了他们可以承担的,那么就是溺爱!因为终有一天,父母的能力难以为继时,孩子就必须面对突然出现的真相,若无准备,孩子会不会被击垮?
因此,父母的责任是不是在于把真相一点一点地展示给孩子,把担子一点一点地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学会承担?
当错误已造就,伤害己无可避免时,让我们继续随故事的发展来讨论接下来的问题。 如果你养了小旗,你如何避免小旗的被枪杀? 孩子们上了各种手段:从围墙防护到关禁闭;使用暴力到学习教育技术。其实这里引出另一个很日常的问题:
当父母管束孩子,而孩子不服管束时,孩子,你希望他们如何履行父母的监管之职?
作为成长中的孩子,你们总是会有意志软弱的时候。也许明知道这会儿应该读书,心里却惦念着游戏;知道自己应该将功课的品质再提高一点,而不是随便粗糙地应付,但对电子产品的向往己急不可待⋯⋯你无法自我控制,这不正像小旗由着自己顽劣的天性捣乱吗?
你认为你需要有个外力帮助你做正确的事吗?
在理性的讨论中,孩子们认为外力束缚是需要的,但至于方式,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故事的最后小旗被枪杀了,这对邱棣来说是失子之痛啊!邱棣的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贝尼是带着让邱棣快乐的愿望,最终却让邱棣尝到了极大的痛苦和挫败。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快乐,但结果却不是父母之力可以把控的。
孩子你理解吗? 那好吧!让我们讨论一下痛苦吧,既然它无可避免。 在我们的成长中,痛苦是什么?挫折又是什么?它们首先是伤害,这毫无疑问,因为它让你痛,就像伤口会疼会流血一样。 但既然痛都痛了,我们能不能让它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些意义呢?
人生至少有两个面向构成:快乐和痛苦。我们每时每刻发生的,对我们有刺激的情绪基本可以划分为这两类。作为人,渴望快乐逃避痛苦是本能反应。但认真思考一下,没有痛苦的人生是否必然带来幸福?是痛苦让我们感知快乐,没有痛苦,我们就会丧失感知快乐的能力,人生就会处于麻木状态。 对邱棣来说,小旗的死也许让他看到了现实残酷的那一面。生活的残酷曾是贝尼刻意隐瞒的,但当它无可奈何地被暴露出来,邱棣看到了那个原本就在的残酷现实。这时的邱棣,一直被父母努力包裹在快乐里的孩子,不能接受现实的残酷性,他选择逃离。就像你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本能地躲开一样。
邱棣逃去了他还不太了解的世界。那个以人的功用性为评价标准的人类社会和那个靠尖牙利爪生存的自然世界。但不管是哪个,他都还没有独立存活的能力。
这残酷的现实让邱棣开始看到生存规则的真相。最终他选择了回家,去承担起他能承担也必须承担的责任。 就象悦然说的,"痛苦和打击并不是坏事,它们是我们人生成长所必须经历的现实。"正是在痛苦时刻,我们真正看到、感受到,我们挣扎着要打败它,所以必须思考、尝试。痛苦之所以是痛苦,是因为在那一刻,它比我们强大。我们只有在挣扎中成长到比它强大时,痛苦才会弱下去,才会消失!
逃避也许是最坏的解决之道,如果我们不借由一次次挫折发展心灵的力量,我们的心灵就只有软弱着,最后连感受快乐的能力也完全丧失掉!
附:讨论的问题
一、我们眼中的世界 每个人因为处于不同的位置,他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于他人的,尤其是父母和孩子。
1.贝尼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2.邱棣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3.小旗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二、书中展示的三组关系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展示了以下三组平行关系。
A.贝尼一家的现实生活展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生养人类的父母,但她并不庇护那个特别的你,万物在她那里都是平等的,因此她的法则是残酷的。
B.贝尼努力庇护下的邱棣的生活。贝尼像大多数父母一样疼爱孩子,尽可能地让孩子开心。
C.邱棣养育小鹿小旗。小旗被邱棣带离它原本的生存环境,给予溺爱,最后被击毙。
对于这三组关系,我们讨论了下面的问题。
1.你如何看待这三组关系的相互依存关系?谁对谁是有约束力量的?谁更稳定?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你是贝尼,你会同意邱棣养小旗吗?
3.如果你是邱棣,你会坚持养小旗吗?你认为小旗的被杀是谁的责任?
4.如果你养了小旗,你怎样来避免小旗被枪杀?
三、引申问题
1.如果你是父母,你允许你的孩子一直存在于小旗的状态吗?
2.你认为孩子什么时候要开始走出一岁的小鹿状态?开始面对生活本身?
3.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坚持要处在小旗的状态,你怎么办?
4.从邱棣的世界进入贝尼的世界,邱棣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生存下来?怎样才能获得?
5.关于快乐呢?你怎么理解成长与快乐的关系?你认为这是一组对立的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