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5月更换工作,满打满算将近2个月的时间,这就是我做产品经理的时间。之前在京东做采销运营,虽然没有直接做产品,但是由于自己使用系统的各种问题以及客户的各种需求,还是和产品经理多有接触。那个时候得到最多的回复是研发资源紧张,需求不够通用,没有排期,需要领导决定需求优先级,总之很多需求提出来就没有下文了。当时内心的os是大公司做研发真难,我的需求挺合理,为啥就做不了,效率太低了吧。
现在轮到自己做产品经理,很多事情反而想通了。当时做业务经理,是要对销售业绩达成负责,所有有利于销售达成或者甲方提出的需求都希望尽可能实现。但需求茫茫多,究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谁来考虑?那就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不光要想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做,什么不做,为什么做,何时做。经过市场经济及互联网大潮的洗礼,大家脑袋中都有顾客至上、用户体验至上的观念,貌似只要是顾客要求的,有利于改善用户体验的,都想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改善。
满足这些需求并没有错,但产品经理需要考虑如何实现这些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的平衡。大部分企业并不是做慈善,企业一步步走出的商业模式,定下的发展战略,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在做产品时予以考虑,需求和以上这些是否有冲突。
得到这两天上线了一个精品课,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里面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IPO。这个IPO并不是企业上市公开募股的意思,而是输入(Input)、处理(process)、输出(Output)这三个词的首字母,这三个步骤构成了解决问题的完整周期。其实人生面对的问题,模式和解决之道大抵都是如此。下面我来围绕产品经理的工作针对IPO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输入(Input)
输入应该包括主动输入和被动输入。产品经理的主动输入很重要,这体现了做产品的热情,比如关注行业发展、关注竞争对手、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学习心理学、营销学相关知识,力争使自己面对问题时考虑的角度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被动输入我这里是指接到各种渠道发起的需求,这个是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这些需求一股脑汇总到产品这边,本能的反应就会是立刻想解决方案,而这些恰恰不是立马要想的问题。
处理(process)
针对输入的东西处理的过程是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时刻。主动输入的信息需要通过处理,形成自己的积累沉淀。被动输入的需求需要第一时间和需求发起方详细了解需求提出的背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希望实现的效果。很多时候需求的发起方其实并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提出了一个当下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分析,可能会发现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或者实际要解决的并不是这个问题,有些问题正如上文说的并不需要做或者并不需要当前做。因此和需求方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明确项目的目的及目标。
需求问题本身理清之后,确定需要解决的话就要考虑解决方案了,这个过程进行的是问题的拆解和定位。比如我现在做的是企业端的软件产品,和针对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不同,个人理解企业产品更多的需要考虑的是流程、逻辑及功能实现。因此当问题明确之后,需要考虑问题处于流程中的哪个环节,逻辑上会影响哪些功能板块,不同板块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是什么,是否可以在不影响别的板块的情况下解决该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通用,是否有可拓展性等。这个过程中需要和产品、研发、设计团队充分讨论,最终形成解决方案。
输出(Output)
IPO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输出可以是主动输入后的总结反思,可以是方案讨论时的沟通表达,可以是产品文档的编辑撰写,当然也包括整个产品的发布上线。输出的目的可以是自我的总结提高,也可以是向别人表达想法。当我们和别人讨论沟通的时候,如何准确、简练、清晰地传达想法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沟通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都是产品经理必备的基本能力。
产品经理需要有对产品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做产品并不是做项目。项目有目标,有时间,时间到了项目结束。但是做产品需要把握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去关注每一个细节,期间可能有一个一个的项目需要攻克,但是在产品迭代的路上是不会有结束的一天。
有一个说法,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其实作为产品经理也不例外,我们通过一轮一轮的IPO打磨自己的产品,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套路,持续积累,不断迭代,做时间的朋友,做好产品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