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梁宁《产品思维课》
什么是集体?
集体其实就是一堆角色。
咱们从小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教育,角色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
你要成为好学生,你要成为好孩子,你要成为好儿子,好女儿,好老公,好妻子,这些都是角色。
所以,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
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
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
为什么?因为角色说明书不一样。
所以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什么是集体人格?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如果我们有共同童年,曾经在同一个单位里,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其实我们就被共同催眠了。
我们会有相似的观念,被类似的观念束缚,有了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比如湖南人有湖南人的样子,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特点。
从公司来讲,联想人有联想人的样子,腾讯人有腾讯人的特征,阿里人的特点又和这两家公司的人不一样, 表现出各自的集体人格。
梁宁讲到有一次和钉钉App的产品经理交流,梁宁说钉钉反人性。他回答:“对,因为我们是给一个集体做产品,集体人格就是反人性的。”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米拍了一个广告片叫《100个梦想赞助人》,大概就是讲前100个小米粉丝的故事。
广告片播放的时候,小米的几个合伙人热泪盈眶,但梁宁坐在旁边就很尴尬。因为她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她没有这个片子传递的记忆,她也不知道这个片字传递的观念是什么。
这个产品其实是精准地投放给属于这个集体的人。梁宁说因为她不属于这个集体,所以她是个无效用户。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是怎么被训练成为角色的?
梁宁讲了怎么得到一只听话的小狗。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你要给狗狗准备一个垫子。刚一开始它肯定是什么都不懂,在屋子里随便到处小便,这个时候你就要呵斥它。
肯定会有一次,它偶然地做对了动作,尿在了垫子上,你就要立刻奖励、反馈——抚摸它、夸奖它、给吃的。
然后不断重复,你就会得到一只在垫子上尿尿的狗了。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被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稍微拆解一下,一共有五个关键动作:
第一个,确定目标。
你要知道这一次教育或者培训的目标是什么,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观念。我们给狗狗的观念就是说不能随便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
第二个,建立恐惧的边界。
你需要让狗狗知道,它没有做被希望的事情就会被呵斥,甚至惩罚。这时候狗狗就会建立恐惧,它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惩罚。
第三个,放入清晰的标的。
正确的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在垫子上尿尿。
第四个,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尿在垫子上就被奖励,听话的孩子就有糖吃。
第五个,不断重复。
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可以树立榜样。
于是,小狗就会产生角色化的行为,尿尿只尿在垫子上,因为不尿在垫子上就会被惩罚。
好,我们再来问,为什么要训练小狗,让一只狗狗产生只能尿在垫子上的观念?
为了便于管理。也就是说,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被管理。
如果说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是违反狗性的,那么其实教育是违反人性的。
教育是反人性的
暴风影音的冯鑫分享他读《道德经》的心得,他用理工男擅长的归纳法,把《道德经》里所有的高频词全都数了一遍。
《道德经》里出现最多的一个字,你猜是什么?是“反”,这个“反”字一共出现了12次。
冯鑫说:“你看《道德经》是讲自然规律的,但是你认真读完以后,你会发现其中所讲的大量规律,与我们的认知是相反的。”
其实教育就是反人性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被教育过,那他就是没有羞耻心的,就是懒惰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教育了。
比如我们小时候看《梁祝》里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三国演义》里“刘关张结义”那种同生共死的友谊,你就会以为爱情、友谊就应该这样。
在人世活了半生以后,你才会发现真实的人世间不这样,这样的友谊与爱情真是少之又少的小概率事件。
所以这样的友谊和爱情才会成为传奇,才会被传颂。如果满地都是这样的友谊和爱情,大家就不传颂了。书读得越多的人越容易理想化,说得俗一点,就是不接地气。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明明这是产品课,为什么要谈角色化和集体人格呢?
梁宁说她经常遇到一些很初级的产品经理,讨论过程中他们特别喜欢用一个词: “应该”。他们认为用户应该这么做。
比如一个母亲就应该如何,她就应该具备某种能力、某些认知,因此她选择时的权重次序就应该是这样。但你凭什么这么认为?
母亲其实只是一个角色。只有在很大的压力下,人才会按照角色行事。
一个人忙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掏出手机想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凭什么你认为她“应该”继续完成角色,并且按照角色的设定点点戳戳你的产品呢?
补充正反两个例子:
第一个,举一个正面例子。
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什么叫自然?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两个词。
举个例子,3岁的小孩用iPhone就很容易上手。比如iPhone的开锁,小孩不用学就会用,因为触摸是人的天性。小孩是看不懂文字的,但是他知道触摸、滑动,通过iPhone上的箭头一滑就解锁了。再比如用手一撑图片就放大了,这个不需要教,小孩天生就会。
这就叫自然。
第二个,再举一个反例。
梁宁说有一个女性朋友,她在外企工作,在职场上非常优秀,但是她在谈恋爱的时候老是有问题。
跟她沟通以后就发现,她对男友或者丈夫,有太过于刻板的角色化预期。
她喜欢上班,因为上班的时候是角色化的对接,所有人该如何对接、如何预期、如何反馈,这些都很清晰。
但是下了班回到生活中,该如何与生活中的人相处、有什么样预期和反馈,她就不明白了。
她觉得她的男友或者丈夫,为什么老是不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行动呢?
但对方凭什么按照你的预期去行动?
这个问题和产品经理新手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角色化思考,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如果你是想做一个能让用户放松使用的产品,或者你想和一个人拥有轻松惬意的亲密关系,那你为什么要给对方那么大压力,让对方来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呢?
所以,基于角色化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不管是在生活中真实地与人互动,还是通过一个产品与人互动,你都很难基于角色化预期做到。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角色化生存?如何行动呢?
1.需要角色化的场合,按角色化行为,比如工作中,公共场合时。按角色化预期行动,与同事关系总体保持角色化关系,工作会进展更顺利。公共场合保持基本的礼仪,尊重他人和自己。
2.家庭生活中,不要用”好老婆,好妈妈,好媳妇“这些角色来给自己施压,如果实在不想干就暂停一下,千万不要成为边干边埋怨的”怨妇“。不要给家人施压,尽量减少很多角色化的预期,不要以“好孩子”,”好老公“,”好婆婆“应该是怎么样对家人提一些角色化的要求。让家成为放松、休息和充满爱的地方。
3.对孩子的教育,公共场合中还是需要提一些角色化的要求,基本的礼仪规范和对他人的尊重,符合便于被管理的社会角色;家庭生活中,不要压抑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真实的,完整的,鲜活的人,尽量让其释放天性。
4.与好朋友相处时,也尽量减少“角色化预期与思考”,因为角色化的预期很难与人互动,需真心相待。
5.切忌该角色化的场合按照人的天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