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篇文章有反复提到葡萄酒行业是一个高度碎片化,难以集中的行业。
小马宋老师在《营销笔记》里有总结导致市场分散的8个原因。其中重点讲到就是供应链的稳定性。
供应的稳定,包括质量、价格和供应量的稳定。
每个行业因为其特性,供应链的稳定性各有区别。比如生鲜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高于奶茶。
一切以人为核心的供应链,产品都无法工业化、标准化的行业,一般很难出现大公司、大品牌。
葡萄酒行业就是这样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很难工业化、标准化的行业。
以“创作”为追求的葡萄酒行业甚至是一个反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行业。
然而,
标准化带来稳定性。
产品越标准化,供应链越稳定,企业就能做的越大。
小马宋老师在书里例举:
过去的餐厅极度依赖厨师的手艺,所以规模都很小,很难开连锁店。后来慢慢通过中央厨房的加工,逐渐去厨师化,才做得越来越大了。
星巴克为什么能做到全世界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因为标准化,解决了咖啡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咖啡爱好者,可能会理解,想要做出一亿杯味道几乎没有差别的咖啡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水的温度、咖啡豆的产地、烘焙的一致性、冲咖啡的时常、研磨、拉花等等都会影响一杯咖啡的口味,可是星巴克能做出来。
那些嘲笑星巴克咖啡不好喝的咖啡爱好者,显然不了解商业的真相和经营的逻辑。
同理,我们可以用这个逻辑去思考葡萄酒行业的供应链稳定性问题。
和咖啡一样,普通的、跑量的口粮酒能做到品质稳定,标准化就是巨大的成功了。
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能力品鉴风味那么复杂多变的葡萄酒。不同年份,不同批次不一样这种事情根本不符合普通消费者对商品的期待。
标准化、稳定化的葡萄酒虽然听起来没那么性感、文艺,但是具有更广泛的受用人群,也是产品自身能被推广开来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基础的口粮酒更应该优先选择大品牌,大厂商。它们产量够大,设备和技术足够先进,有独立掌控的、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会在品质和供应量上会更有保障。
臆想中小而美的小酒农或许可以酿出一些有个性,有特色的酒。但一方面它们可能产量满足不了大众消费,另一方面很多都硬性条件不足,没办法标准化生产,品质很难保证稳定性。
来自年份的差异,瓶差等都是会让普通消费者非常困惑的风险。
当然,价位越高,其目标消费群体的鉴赏能力也更高,越会主动追求差异化和特色。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希望指出来:一味强调所谓家族、手工、传承或特色没有意义,甚至会走入误区。
我们首先要先分清楚自己卖的是哪个段位的酒。
如果你卖的主要是中低价位的基础酒款,这类酒款的主流消费群体是没有那么多品鉴能力和经验的普通老百姓。这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品质的波动和差异,尽量保证给老百姓提供可以无脑入不出错的选择。
因而,你选择供应商,最保险是选择那些能保证供应量和品质稳定性的大酒庄,而不是一听是家族,小农、手工采摘就迷失在自我感动中。
你要明确自己所承接的顾客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去匹配相应的产品。你的这个选择应该由商业逻辑来指导,而不是盲目的听“故事”或选“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