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的变与不变:用五点法快速定位解决问题

  这是小李的成长第22期原创文章

直击教育本质,破解家长难题。你好!我是小李的成长。

第21期我和你分享了《练琴的逻辑:自上而下思考,自下而上练习》在这一篇中详写了如何自上而下的思考,重点介绍了思考的逻辑顺序和案例。

按约定这一期主要分享下半部分自下而上的练习。你可能会问?既然是下半部分为啥不叫练琴的逻辑2或下呢?如果你有这个疑问我恭喜你,你是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

关于为啥不叫练琴的逻辑2或下,我有自己的思考。第21期侧重分享了什么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和先知后行。我认为基本逻辑讲明白了,也达到了目的。

一、“变与不变”

我计划本期主要聚焦“练琴”的“变与不变”和梳理问题的“五点法”。如果你喜欢带着问题来阅读,应该会有这样几个?

什么是变?如果变哪些在变?

什么是不变?如果不变哪些不变等…

我们练习到底是关注变?还是关注不变?

针对以上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其实就练习而言我更关注“不变”。我说的是“练习”这里的特“技术练习”。不是演奏哈!

下面从练琴的宏观上聊聊“变与不变”

什么是练习中的变?比如不同时期的音乐处理。就古典音乐来说,我们现代人基本都在演奏百年前的音乐作品,凡是能历经百年的作品可以说大多是经典的。

如果我问你如何还原巴赫的作品,你能做到吗?我认为大概做不到,因为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演奏出什么效果我们无从得知。假设巴赫还活着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听听他的意见。

什么是练习中的不变?比如对技术规格的精益求精。例如能做到绝对的音准、严谨的节奏、优美的音色、对和声曲式的了解和对各种弓法的精准把握等….这些我认为是不变的。最起码在练习中是这样,演奏可能是另一回事,这里主要聊练习。

我们作为一个初学者,我认为抓住这些不变的东西才是我们当下追求的。

至于音乐处理的弹性太大了,你会发现100个人演奏同一首曲子有100种变化。作为学生你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即使同一首曲子,不同老师讲得也不相同。艺术本不应有标准答案,多样性我感觉挺好,说明我们都不是机器人,至少目前还没有被机器人取代。

刚刚我们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变与不变”,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篇文章显然太空洞了。

接下来从更微观练习技术层面找到“变与不变”。

我想用最近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打通关键节点以后,回课效果立竿见影一系列问题都一一迎刃而解。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最近没有更新视频和文章有两个原因。

一是事儿太多了。

二是为小李同学找新老师,到新老师那里首先要改一些问题。

这个例子就来自新老师给小李同学改右臂和发力问题。

其实我们之前拉琴右臂并没有真正放松下去(就是大家常说的右臂自然下沉)。如果不能用整个右臂和弓子的自然重量去拉琴,可能会导致发音不够结实,到某个角度大臂和小臂也会呈现拧麻花现象。想要发力需用食指去压,单单想用食指去压发出的音是不匀的。

右臂不正确还会有一个运弓不直的问题,你会发现好多孩子运弓,弓根和弓尖歪的很严重,实际上这都是弓和臂的角度不正确导致的。至于为什么要拉直弓子,我有计划准备单独来出一期聊聊原理。

新老师第一节课和之后的一到两个月主要解决右臂、右手问题。老师把空弦分解为三个部分,弓根、中弓和弓尖,并详细教了怎么练,我们每天练琴最重要的事就是解决分段空弦问题。

开始几周进步还是挺明显的,记得有一次回课老师生气了。除了弓尖,竟把前几周的练习成果打回原形。回家后我们用“五点法”梳理分析为什么这周回课效果差?问题出在哪儿?如何解决?

分析后大概有这么两个重点:

一是上周练琴态度上有点松懈。这是态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

二是发现小李同学并没有真正洞察问题的本质,没有打通改变右臂和右手的关键节点。

自认为感觉掌握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往往会陷入了“深度解释错觉”里面不能自拔。练习过程中只是表面上感觉像而已,实际上就是自我感觉良好。

以分段空弦为例,有一天我问小李同学你有没有观察这一系列动作中,哪些动作是“动”(变)的?哪些动作是“静”(不变)的?

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与照镜子看自己练琴,总结出了一个运动规律。

在练习弓根时实际上只有大臂在运动,其他小臂手腕手背手指是静的。这就保证了角度不变,只要角度不变弓子就是直的,为什么弓子会直,因为弓子本质上是被动静止的。

想拉直弓尖和发出足够的力度,同样也有变与不变的或者说动与不动。当然还有拉中弓时,有上下弓力度不匀问题,也有大臂和小臂的均匀联动问题。

关于技术的细节问题,这里用文字讲的不是非常全面,有时可能表述不清还有可能给你带来误导。有时间我跟小李同学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我们录一个视频边示范边讲解。

实际上我并不想聊过多的技术问题,毕竟我不是拉琴的,这不是我的活,这是老师的主要工作。

二、梳理分析问题的“五点法”

其实我想聊聊在练习中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能快速定位并找到问题的关键。这里我先拆解一下梳理问题的“五点法”它们分别是终点、起点、节点、难点和卡点。

“终点”是最终的理想目标

“起点”是当下的现状

“节点、难点和卡点”是从当下的现状到目标的过程。

假设我们知道了终点和起点(我知道现实中有些孩子不能认清楚自己的起点和要达到的终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识别节点和难点还有卡点

什么是节点? 所谓“节点”就是连接点。

比如:我们的肩关节、肘关节和手腕,它们就是我们身体一部分结构的连接点。音乐也有节点,只要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物体都有节点。

再以肩关节为例,它是连接我们身体和右臂的中间位置,它能够灵活地前后、上下和360度转动。事实上节点就是各个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非常重要。

什么是“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比如:问题的难度超越当前能力太多,实在力不从心压力过大。

什么是“卡点”?所谓“卡点”可能某个中间节点的连接不畅,导致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三、结语

好,总结本期主要聊了两点。一是“变与不变”,有两层含义分别是宏观和微观的。二是分析梳理问题的“五点法”。

 最后,一句有趣的话送给你“问题开启思考,答案终止想象” 那么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小李同学的问题出现在哪点上了吗?

如果感觉对你有启发,可能也会对他人有帮助,请多多转发给和你一样的有需要的朋友们。谢谢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